不得不说,历史的发展总是惊人的相似的,并不会因为时代和人的变化,从而出现太大的转折。
上海的发展也是同样如此,虽然说李轩并没有把上海刻意的往后世的发展道路上带,但是这个时代的上海所表现出来的发展趋势,却是依旧和后世的上海发展极为相似。
利用帝国开放并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机会,上海充分发挥了其至关重要的地理位置的优势,从而走上了工商业的发展之路。
甚至就连发展的行业以及详细的地区,也都是惊人的相似。
历史上,上海的早期发展同样也是以海外贸易以及纺织业为主,而现在的上海,同样也是以贸易和纺织业为先导,当然了,细节上还是有着诸多的不同,那就是这个时代的上海拥有着大量的重型工业。
这种情况并不是李轩刻意主导下的结果,要说政策扶持的话,大唐帝国里的通商港口可不止上海一个,而是有着足足十九个呢,隔壁就有着通州和宁波。
从南到北,基本上比较适合进行海外贸易的沿海港口城市,都是被陆续开辟为通商港口。
广东的廉州、琼州、广州、潮汕,福建的泉州、福州、大员府,浙江之温州、台州、宁波,江南道之上海,江北道之通州、淮安之河口(时值黄河出海口,新设县),山东之胶州(青岛)、登州(府城蓬莱),河北之天津,辽东之金州(旅顺)、汉城、釜山等等,都是大唐帝国最近这些年来陆续开始的沿海通商港口。
值得注意的是,大唐帝国可以展开对外贸易的通商港口,只限于沿海港口,并不包括内陆城市,比如说扬州、金陵城、淮安府城这样内陆江河沿岸城市,那么就不是作为通商口岸使用的。
上述的每一个通商港口,基本上都是设立了商贸区,并给予相同的政策。
但是真正依靠海外贸易发展起来的,其实也就只有少数几个城市而已,而规模比较的的,不外乎也就算是广州和上海两城而已,其他的虽然也有所发展,但是和广州以及上海比起来,却是不值一提。
同样是通商港口,为什么发展差距这么大呢,其中地理因素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原因,广州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是因为承担了对南洋贸易乃至印度、欧洲贸易的主要任务。
而上海早期的发展,则是通过承担了扶桑贸易,同时作为国内沿海贸易的中转站。
一个南洋,一个扶桑以及国内沿海贸易,这才是造就了这两个城市早期的迅速发展。
而一步快,步步快,这发展的快了,后来就拥有了更多的优势,比如说更大的知名地,更多的商人汇集其中,更多的税收可以用来发展港口,交通等基础设施,然后也就有更多的商人愿意来这两个地方了,后来者想要追上来非常的困难。
不过更加重要的是,这两个地方,不仅仅是货物集散地,而且还是主要的工业产品的生产基地。
不管是广州还是上海,他们都是有着大型的工业区,拥有众多的工厂。
如此导致了不管是广州还是上海,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国内的其他城市,其中的上海更加明显。
广州的话,如今基本上还是以轻工业为主,虽然重工业也有一部分,但是并不多,而上海这边则是拥有大量的重工业。
但就资源获得的容易程度而言,广州是无法和上海相提并论的。
重工业多了,占用的地方也就更多了,随便一个造船厂,钢铁厂,都是占地庞大的怪物,这些重工业的工厂占据了大量的地皮,此外还有几乎无法统计的中小工厂,这也就使得了上海这边的工业用地日渐不足,工业用地不够用,相对的居民生活用地同样也是不足。
这种情况下,陈立夫才是有了把上海周边的部分地区纳入到上海的打算。
如今上海特设县和华亭县以及嘉定县,是竞争关系,他们之间打生打死的,华亭县死活都不愿意提供土地给上海的第二工业区做生活配套,因为这样对于他们而言半点好处都没有。
这种情况下,陈立夫不得是另做打算,既然相互之间有矛盾,那么干脆把他们三个县进行合并,当三家变成一家的时候,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利益冲突了。
但是,这种事陈立夫自己却是无法决定的,甚至他也是不知道上头对此会是什么意见。
所以他是非常谨慎的写了一封折子送往金陵城,折子上并没有直接要求对上述三县进行合并之类的,而是以探讨松江府的发展为主,并说了上海那边的可用土地资源已经不足,已经是大幅度限制了上海的工商业发展,并且是展望了未来,倘若整个黄浦江沿岸地区的发展规划,用于一个统一规划的话,那么肯定会事半功倍。
这封折子,他只是用来试探中央那边的反应而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