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李永吉在苏州之战以后,就有分兵的想法,原本的目的不过是为了锻炼各团级部队的独立作战能力以及战略协调能力,考验各自带队将领的领兵能力,抢地盘不过是顺便的事儿。毕竟精武军以后肯定要继续扩军,军队数目会越来越多,地盘会越来越大,不可能只局限在一地,也不可能全由李永吉自己统领,部队分开是早晚的事儿。
另外,因为李永吉领兵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严重依赖现代产品,特别在指挥方面,严重依赖现代通讯设施。这样的部队的确很超前,作战能力自然也很强,可一旦离开这些,部队会不会打仗就难说了。可是就目前来说,李永吉肯定不能在以后的军队中大规模推广现代通信设备,现代通信设备,只能是只属于李永吉自己指挥的近卫部队使用。
因此,把部队分开,目的很明确,一来是锻炼部队,二来也是为将来的扩军做准备。
在李永吉的计划里,跟随自己去无锡的,以后会继续扩军,继续成为自己的近卫部队,而跟随王三武以及张威的部队,也会就地扩军,但他们这两支部队,扩张以后就会成为普通的近代部队。 也就是说,以后除了李永吉的直属近卫部队,其他部队不会配备那么多现代通信设施,无线电只在团级以上配置,团以下的通信指挥,还是以信号弹,传令兵,令旗等传统方式。
这么做虽然会影响普通部队的指挥效率,但却胜在可靠,而在团级以上规模配置无线电,也能保证部队总体的战略规划不至于出错。
换言之,这次分兵,并非是单纯为了应对李秀成的威胁,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锻炼部队,并为今后的练兵扩军计划做准备。
实际上,精武军如今的力量已经足够强大,一个野战团如果满编,也就是配置了炮兵跟骑兵之后,基本就可以做到不败,这也是促使李永吉下令分别的最大依仗。
听完李永吉的真实想法,特别是明白以后要以自己所属团的基础上,就地招兵练兵扩新军之后,张威跟王三武都不说话了,毕竟独自领兵的**不是一般的大。
虽然计划是这样,不过具体的分兵动作还是了三天时间才开始,这里面除了军官之间讲解以后的新规划之外,主要还是要适应李永吉弄来的新玩意儿。 这个新玩意儿不是什么高新武器,而是自行车!
李永吉一向注重军队的机动能力,要不然也不会一开始就费尽心思从现代社会弄马匹过来了。
当初,李永吉是想弄汽车摩托车过来的,不过考虑到这个时代还没有石油化工,缺乏燃油,以后都要全靠现代买,那会严重占用传送吨位,所以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改为购买现代马匹。
那个时候,也是李永吉军事思想还不成熟的时候,他虽然看到了机动力的好处,也知道现代车辆暂时无法在晚清使用,并选择了马匹,但却不清楚马匹的真正用法,居然想着用这些高头大马当战略移动工具,搞一个马车化部队。
当然,那时候的张信达也不清楚这点,张信达别看以前是写历史小说的,但写历史跟写军事是两码事,张信达以前主要是写三国方面的,对军事方面就是个伪军迷,说军盲也差不多,也不清楚在马匹的优势跟劣势,不知道在近代以后的军事战略移动方面,马匹的速度已经不如人的徒步行军了。
别说古代近代,哪怕就算后世二战期间的日军驮马师团,也主要是利用马匹的运力去拉大炮,而不是玩马车拉步兵的把戏,事实上历史上除了特殊情况,就没有真正成建制的马车化步兵。当初李永吉搞马车化步兵去打汪家,看着是挺不错,但那纯粹是距离太近,如果距离一远,问题立刻就会变多。
好在现代社会资讯发达,张信达在搜索资料的时候很快明白到这点,并停止了继续购买马匹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同时也避免了李永吉在以后在关键时候犯大错误。
总之,正是因为明白了马匹的移动能力,加上那个瑞典佬卡尔松的帮忙,李永吉才真正的把马匹的力量用对了地方,但这样一来,部队的机动力就需要有个新东西来帮忙了。
想来想去,特别是经过实地考察后,李永吉决定采购自行车,把部队搞成自行车部队。
其实自行车在1860年就已经出现了,不过受限于设计、材料跟工艺水平,还没有后世自行车那么坚固耐用,价格自然也高的离谱。但是,就算那种简陋价高的自行车,作用也是巨大。
据说在不久之后的普法战争里,德国人就开始把自行车当作传令兵的交通工具,证明了其价值,而在二战当中,不管是德国还是日本,都建立过成建制的自行车部队。
根据张信达传过来的统计资料,二战时期的欧洲部队曾经有过考证,那就是在理想状态下,一个士兵能够背负50磅的物资,以每小时3英里的速度,每天徒步行军25英里;一个自行车士兵,负重50磅,能以每小时10英里的速度,每天行军75英里;一个骑兵,负重100磅,可以每小时15英里的速度,每天可以行军100英里。
问题是,骑兵最多跑四百英里,也就是连续跑四天,跑643公里之后,体力就会严重下降,需要停下来修养恢复,而且平日消耗也太大,一匹马吃的粮食往往是五六个人的份还多。
这样一看,就战略移动方面,自行车的速度远远超过人跟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