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二十章 以小搏大  帝国风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要知道,日本海军在大战爆发前就在苦练夜战技术。

当时,日本海军上下都有一个认识,即在与强敌交战的时候,日本海军唯一的机会就是在夜战中取胜。当然,这是一九三三年之前,当时日本海军的头号敌人还不是中国海军,而是太平洋对岸的美国海军。因为受“华盛顿条约”限制,日本海军在主力舰的规模与数量上多远不如美国海军,而随着美英同盟走向实质化,美国海军在战时可以把全部主力舰集中到太平洋上。如此一来,日本海军在正规海战中击败美国海军的可能性非常低,也就得把希望寄托在一些非正规战术上。由此,日本海军格外重视重巡洋舰这样的“次主力舰”,也格外重视夜战。

虽然在一九三三年之后,日美关系迅速缓和,而且走向同盟,但是日本海军重视夜战的传统并没改变。主要就是,中国海军格外重视航母,而且预计在一九四二年,就能获得超过日本海军的航空作战力量,而航母在夜间的战斗力几乎为零,所以日本海军认为夜战是对付航母的有效手段。

如果没有雷达,日本海军的夜战能力绝对是世界第一。

当时,日本海军甚至创造出了很多夜战战术。比如在炮战瞄准方式上,日本海军就开创了航迹瞄准法,即根据目标舰发出的炮口闪光,大致计算出目标舰的航线,然后向目标舰的航线上开火。

为了提高夜战能力,日本海军甚至采取了一些让常人想不到的办法。

比如,日本海军为炮手配发了鱼肝油,用来提高炮手在的夜视能力,使炮手能够在夜间看得更远。

问题是,在这场战斗中,中国战舰的炮击准确性明显高于日舰。

十分钟之内,两艘大型巡洋舰至少击中了“雾岛”号四次。虽然四枚穿甲弹都没有造成严重损伤,也没有使“雾岛”号的战斗力降低,但是超过百分之一的命中率,依然让日舰相形见绌。

要知道,在这十分钟内,“雾岛”号没有一次直接命中。

显然,山本五十六与栗田健都不知道,中国海军已经配备了雷达,而且还专门开发了炮瞄雷达。

虽然战前,日本就获得了情报,知道中国开发出了雷达,并且通过技术援助,从美国获得了一些与雷达有关的技术资料,但是直到这个时候,日本海军都不知道,中国的雷达已经达到了实用化程度,而且首先配备战舰,更不知道中国已经开发出炮瞄雷达,而且首先配备主力舰等大型战舰。

当然,日本海军并不清楚雷达的用途。

原因很简单,美国提供的技术资料并不齐全,让日本海军严重低估了雷达在海战中的价值。

在日本海军看来,雷达只有预警的作用,根本无法作为炮瞄设备使用。

显然,这是一个极为错误的认识。

不可否认,早期雷达的探测精度并不高,在探测远距离目标时的误差很大,导致炮击命中率大大降低,但是做为一种可靠的瞄准手段,雷达在夜间炮战中、甚至是远程炮战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

要知道,即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雷达依然能够瞄准目标。

可以说,除了极端恶劣的天气,没有任何因素可以干扰雷达。

之前的战斗已经证明,有雷达的一方,拥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在三艘日本重巡洋舰撤退的时候,侦察编队仅击中中国战舰三次,而且三次命中都没有产生严重破坏。

这下,难题摆在了山本五十六与栗田健面前。

如果保持交战距离,即便“雾岛”号的装甲不会被打穿,包括测距仪、探照灯在内的设施也会被摧毁,从而丧失作战能力。问题是,如果缩短交战距离,除了中国战舰的命中率会大幅度提高之外,还有可能打穿“雾岛”号的装甲,构成致命威胁。

事实上,山本五十六与栗田健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如果不能迅速解决掉那两艘大型巡洋舰,等到其他中国战舰赶到,联合舰队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

二点二十分,“雾岛”号的航向向左偏了不到五度,开始逼近两艘大型巡洋舰。

可惜的是,“北京”号上的雷达并没有立即测出“雾岛”号的航向变化,也就没有调整航向与“雾岛”号保持距离。

仅仅两分钟后,“雾岛”号取得了第一个战果,而且是十分重要的战果。

根据“北京”号的作战记录,炮弹的命中点在舰桥后上方,也就是主桅杆的基座前面不远处。虽然这枚炮弹没有打断主桅杆,也没有直接击中舰桥,但是炸断了连接雷达控制室与雷达的电缆,导致位于主桅杆上的炮瞄雷达瘫痪,而位于副桅杆上的探测雷达不具备测向能力。

也就是说,“北京”号丧失了由雷达引导炮战的能力。

对“北京”号来说,这意味着丧失了夜战能力,准确的说是远程夜战能力。

虽然毕向平在第一时间把编队的指挥权交给了“天津”号的舰长罗风烈上校,但是他并没有下令转向脱离。

原因很简单,“天津”号肯定不是“雾岛”号的对手。

更重要的是,“雾岛”号依然在集中炮火打击“北京”号,而没有对付“天津”号。如果“北京”号在这个时候脱离战斗,那么“雾岛”号就会把炮口转向“天津”号,也就有可能重创“天津”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