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伊斯兰革命,标志着中国的战略收缩达到极限。
当然,这场革命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后世在总结伊朗伊斯兰革命的时候,把主要原因归结于海外财团在伊朗的大肆扩张,即众多海外企业只顾掠夺伊朗的资源,而不顾伊朗的民生,从而引起了伊朗民众反感,最终引发了伊斯兰革命。
显然,这与事实存在很大的差别。
从根本上讲,巴列维国王在伊朗推行的世俗化与工业化改革并没有错,而且这也是伊朗走向强大的必经之路。伊朗在革命之后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即伊斯兰革命之后,伊朗仍然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而且受革命影响,伊朗在工业化道路上走得并不顺利,取得的成就根本无法与巴列维时期相提并论。要知道,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纪,伊朗人依然在享受巴列维时期工业化的成果。到二零零零年,伊朗的工业产值中,依然有六成来自巴列维时期建立的工厂。
由此可见,巴列维推行的改革并没有错。
关键就是,巴列维的改革行动进行得太快了。
一九五一年,巴列维回到伊朗,在政权还未稳固的情况下就下令实施政教改革,废除了多项伊斯兰教的法规,比如妇女不再戴头巾,而且可以参与社会劳动。当时,巴列维甚至打算给妇女政治权力。
这项改革措施,差点就葬送了巴列维王朝。
当时。在伊朗的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反对改革的运动,有的甚至演变成了武装起义,巴列维王朝危在旦夕。
所幸的是,大战刚刚结束,中**队依然驻扎在伊朗境内。
依靠中国驻军的支持,巴列维迅速粉碎了反对改革的力量,并且对伊朗皇家军队进行了全面改革。控制了军权。
只是,巴列维没有从中吸取教训。
一九五二年,巴列维与中国等同盟国集团成员国签署了多分双边协议。即以开放伊朗国内市场获取外来援助。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这是伊朗实现工业化的必然之举。
说白了,国家关系只是政治层面上的。而不是经济层面上的,如果伊朗不开放国内的资源与市场,外国企业就没有理由进入伊朗,也就不可能给伊朗带来工业化所需的资金、技术与工厂。
问题是,巴列维这一步走得太急了,而且迈出的步伐太大了。
这就是,巴列维几乎无条件的开放了所有国内领域,把伊朗最为关键的资源,即石油与天然气都当成礼物送给了外国企业。
不可否认,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伊朗在工业化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到一九六零年,伊朗已经是伊斯兰世界里综合国力仅次于埃及的第二强国,而且其工业化水平远远超过了埃及。
可以说,伊朗走上了一条快速工业化的道路。
只是,工业化对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也在这些年里充分反映了出来。
这就是,随着工业化同时出现的是城市化,即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由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这就意味着需要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更意味着需要应对农业减产所带来的问题,还意味着需要建设更多的国家基础设施。
伊朗在不到十年内取得的成就。欧洲国家普遍花了一个世纪,即便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也花了半个世纪,中国则花了三十年。
显然,这不是好事。
虽然工业国可以通过出口工业产品,以及通过工业的高效生产来解决工业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社会问题,但是伊朗的工业化并不彻底,即伊朗并不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国,而是一个以原料出口为主的工业国。
这就是,伊朗的工业以石油开采业为主。
当时,伊朗主要就通过出口石油来获取资金,然后以此进行社会建设。
问题是,石油并不是高附加值工业产品。比如,伊朗把石油销售给中国企业,而中国企业则以十倍、甚至百倍的价格把塑料、人造橡胶、化肥等石油制品返销到伊朗,从中牟取巨大利益。
显然,在这条产业链中,伊朗得到的好处极为有限。
由此,就导致了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
这就是,大量失去了土地,涌入城市的伊朗农民并没有成为产业工人,而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沦落为乞丐。
显然,根本原因就是伊朗的工业化进程走得太快,而且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