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句话是点睛之语,正中赵光禄之心!
而对苏晋来说,之所以甘冒奇险,也要收服赵光禄,是因为他有十分的把握,赵光禄是个读书人,当年贫寒之时,曾经有富贵侯门请他给府中小姐做教书先生,他却断然不肯,不为窘困而改节,可见是个极有傲骨的,这种人都秉持忠臣不事二主的心思,即便他明白司马超并非明主,但他的气节摆在那里。
昔日秦筝所说言犹在耳:“王爷如果要收服这种人,一定要让自己成为他最完美的选择,而非除却司马超,不得不做的一个选择。
王爷要做到不分新臣旧臣,共扶璟国。一开始跟随的,是雪中送炭,现在跟随的亦是锦上添,要成就长途大业,缺一点一滴都不可达。”
如秦筝所言,赵光禄的顾虑不单代表他自己,更代表了一派人的思想,这些人尽管对苏晋有投效之心,但担心将来在苏晋座下受到旧臣排挤,就如同今日的璟国旧臣一般,无端将自己陷入尴尬之地,是谁也不愿意的。
而这枚九龙佩,就是一份天子承诺,接下来还会有人源源不断来相投。
赵光禄身子微微一颤,双膝一软,双手接过九龙佩,其实他心里如何不明白?只是不敢相信苏晋的贤德能到此地步。唉!肯这样待下,大业焉有不成之理?
苏晋扶起他道:“此非朝堂,我非司马超,重礼不受。”
赵光禄双手持佩,仿若有千斤重,这些年来侍奉司马超这样疑心病重的主子,心中凄楚难以启齿,可他的好处、难处,他的忧虑、顾虑都被苏晋体察至微,如果能跟随这样的主子成就一番大业,的确是自己梦寐以求!他不禁声音哽咽道:“今日得王爷如此恩护,我无以为报,只愿结草衔环,将来为王爷肝脑涂地!”
苏晋似乎也颇为感慨,深深的凝视他道:“其实有人曾经问过我,今日忠于司马超的人来投效,我真的能做到毫无芥蒂的信任吗?”
赵光禄心中不禁想:“如此遭忌的话题,苏晋身边竟有人敢这样问?真是有其主必有其下啊。”
能这样胆大的人,苏晋身边也唯有秦筝,苏晋不禁想起当时自己的回答。
“为何不能?降臣和一直跟随的旧臣相比,更会尽心竭力辅佐,因为他叛了司马超一人,世人会说你识时务投明主,若是再有反叛一日,则骂名难免,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试问谁不在乎身后之名?”
他将昔日对秦筝的回答一字不落的说给赵光禄,赵光禄听的心中激动,这样的权谋心思,驭下之术,哪个主子会摆在明面对你说呢?
掌天下之生死,必有容四海之胸襟。
昔日,自己曾在苏晋的策论中读到,“山谷有贤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贤兮却不知吾,乃人生一大憾事。”因为这句话,在很久以前,他就已经默默神交,将苏晋引为知己。
得遇如此明主,人生难得幸事,还有什么好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