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项大头是石油炼化。
这个时代炼化能力最强的是美国,毕竟这是世界上最大规模利用石油的国家,其次是英国,然后才是德国。孔蒂尼现在国内的炼化工厂只能消化400多万吨,表面上看起来足以应付意大利的市场需求,但他对未来有综合考虑,认为至少要具备年炼化1200万吨的能力,这800万吨的装备缺口就必须从美国获得。当然他采购时是加了一半限额的,并不是全部都由联合集团使用——斯大林同志也需要把巴库原油变成他所要的产品。
第三项依然是电力设备。
24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看起来算是大跃进了,可这几年意大利的工业生产都是13-15%的速度往上蹿,再加上居民用电的增长和电气化铁路的运营,使得供电居然还保持紧平衡,这就充分证明了孔蒂尼的远见。现在已没人指责孔蒂尼浪费了,大家都认为再引入240万甚至300万千瓦也正常。
但孔蒂尼这次买的设备居然只有200万千瓦装机容量,这就让人有些奇怪,总裁这次怎么变得保守了?
实际上他是根据经济危机的节奏来安排的:无论炼化也好、电力也好,这种大型成套设备的周期都很长,既不可能等到危机爆发,价格大幅下跌再采购,也不能现在全部一次性采购完毕——那才是做冤大头。
除这些以外,在汽车、冶金、机械等领域也进行了一些设备和项目采购,这次采购与第一次布局有很大区别,重点是查漏补缺和精密程度较高的产品,比如发动机,比如轴承,比如特种合金等,这些东西德国可能也有,但不一定愿意提供,或者说开价比美国还高,那就先从美国这边入手。
林林总总下来,又一把下去了近1个亿美元,这就让资本家们非常高兴。
再这样的前提下,孔蒂尼从美国再搞走2亿多美元的资本用于国内建设,大家都觉得比较容易理解了——光是资本没有设备不行,光是设备没有资本同样不能运作。
到5月下旬采购完毕准备离去之前,孔蒂尼忽然得到一个让他惊讶的消息:英法在打他手中阿尔及利亚石油股权的主意,并且已和美国方面达成了初步的一致,不过现在美国标准石油内部还有分歧,到底是更接近英法还是更接近联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