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05章 张让很懂  玄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05章 张让很懂

别人说这话没啥用,但是刘备说这话就真的特别有用,而且威慑力巨大。

古文学派的人们才刚刚亲眼目睹了今文学派的终末,看到了今文学派被整体清算的凄惨下场,一旦被刘备提起了“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这件事情,恐惧是必然会产生的。

面对刘备的强势,以及那实实在在的威慑,他们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在刘备主导的舆论环境和政治大环境下,今文学派所做的一切都是错的,今文学派的过去是完全失败的,古文学派若要模仿今文学派,那就是自掘坟墓。

用今文学派凄惨的终末给古文学派那些心思不纯的家伙上眼药,在当下的舆论环境中,非常好使。

于是,在一场激烈的辩论会议之后,在卢植的支持下,古文学派内部以比较小的优势通过了刘备的决议。

向能够进入太学的古文学派的基层学子开放部分统治知识,不涉及真正高官的统治知识和权谋知识,但是至少在县令层面可以涉及到一些,向他们普及一些政治常识。

等于在刘备的主导下,古文学派高层被迫在实质上进行了一波有限度的“学术下移”。

这是属于刘备的路线胜利。

确立了太学的改革之后,刘备又开始搞小动作,要趁着这个好时机,对国家的人事制度进行一波微微的改良。

汉帝国的人事选拔制度其实很有趣。

它的人事权力并非是一个固定部门掌握,而是很多部门乃至个人都能掌握人事权力,以至于人事权力分散的离谱。

各郡郡太守和州刺史、州牧的辟召属官就不说了,在中央层面,除了尚书台的选部拥有一定的人事权力之外,还有大将军府和三公府拥有人事权力。

大将军可以辟召属官,还可以直接向天子推荐官员,三公也可以辟召属官,也可以直接向天子推荐官员。

在东汉的人事格局中,背靠天子的尚书台选部与四个公府分庭抗礼,中央和地方也是突出一个分庭抗礼。

人事权力尚且不能统一,皇权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就很难说了,一个没有全面人事权力的皇帝能对帝国产生多大的威慑力,就真的很不确定。

所以东汉帝国如今的政治格局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刘秀的改革拿走了三公表面上的政治权力,从而形成了尚书台的行政权力集中,但是却没有拿走三公的人事权力,以至于越发展到后面,三公就越能通过人事权力反过来影响政治格局。

于是在政治领域上,尚书台选部和三公之间的关系就相当微妙了。

而现在,一个异军突起的大将军刘备出现了,依靠着军功、威望以及汉室宗亲的特殊身份,刘备的权势明显压过了尚书台和三公,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权力者。

而作为第一权力者,刘备提出的改良建议是将太学毕业生和尚书台选部进行一个联结,太学毕业生毕业之后所面对的,是尚书台选部,主要考核由尚书台选部主持进行。

然后,由尚书台选部根据太学生们的资质,对他们进行政务安排,将他们安排到各个基层岗位上,进行锻炼。

原先,太学毕业生的前途是多种多样的,想走哪条路都可以,只要你能走通,选部也好,三公公府也好,大将军府也好,地方州府、郡府、县府也好。

而现在,刘备希望走出一个规范化道路,将太学毕业生毕业之后的道路和尚书台选部进行一个固定联结,然后将选拔毕业生的考核方式也做一个调整,从原先的象征性过场变为实实在在的真实考核。

毕业生们毕业之后的去处和工作将由尚书台选部做决定,当然,局限于一些地区的基层岗位,主要是吏员岗位,只有毕业会考的前十名才能被分配到官员岗位。

而在中央,刘备建议六百石以下的职位,不涉及到三公府和大将军府的岗位都由选部来安排,六百石以上,则由大家一起协商。

对于刘备这个的建议,在嘉德殿会议上,不少人都莫名的看向了刘备的老师卢植,因为当时卢植是唯一一个还在任的三公级官员,而尚书台选部和三公公府在某种意义上是敌对的。

刘备提出这个建议,意在加强选部的权力,似乎对三公并不友善,乃至于对他自己的大将军府都不是好事,这是为什么呢?

卢植当时提出了一些疑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