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相府依旧灯火通明,一盏盏烛火在夜风中摇曳,将府内的亭台楼阁、回廊小径都照得清晰可见。
“萧何拜见丞相大人!”
三更时分,门口骤然响起一阵急促而纷乱的脚步声,打破了夜的寂静。随后,萧何的身影出现在书房门口,一脸肃穆,恭敬地朝着屋内深深一躬,身姿挺拔却难掩满身的疲惫。
“进来吧,查得怎么样了?”
易华伟坐在大案之后,微微皱眉,目光从手中的书卷上移开,摆了摆手,声音沉稳而透着威严,示意萧何入内坐下。
“谢大人!”
萧何站直身子,此刻的他,身上带着一股风尘仆仆的气息,衣袍上沾染了不少灰尘,领口处的衣带也有些松散,衣冠显得颇为凌乱。不难看出,这一路上他快马加鞭,未曾有丝毫耽搁,甚至都顾不上回自己府邸一趟,去稍作休整、整理一下仪容。
“大人!”
萧何双手恭敬且郑重地将一份情报呈上,情报被仔细地封装在一个木质的匣子中。
易华伟接过匣子,转头朝着门廊之下静静候着的侍女吩咐道:“给萧大人准备一壶热米酒!”
“诺!”
那侍女得到吩咐后微微欠身,轻声应道,随后莲步轻移,转身缓缓走了出去。
易华伟再次示意萧何坐下,而后打开匣子,拿出情报仔细看了起来。随着目光在那一行行文字上移动,神色越发凝重,眉头渐渐拧成了一个疙瘩。
此事居然还与刚刚接回来的公子扶苏有关。
胡亥在位一十三载,从未踏出阿房宫半步,每日沉醉在美妾的温柔乡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朝堂之上,大小事务皆由易华伟做主。
而曾经在朝堂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李斯,早在五年前便以年迈体弱为由告老还乡;尉缭也借口身体抱恙,闭门不出,不再过问朝堂之事。至于冯氏一族以及孟、白几族,被易华伟流放到了西域偏远之地。
这等局面,自是让那些老牌贵族心生不满,犹如芒刺在背。蒙氏一族,自蒙骜起,世代为大秦立下赫赫战功,麾下的将士对蒙氏忠心耿耿,家族在秦军的威望极高。杨家亦是大秦的老牌望族,先祖曾追随秦孝公变法,在朝堂上历经数代经营,根基深厚,势力遍布各界。田家则凭借在农业方面的独特优势,掌控着大秦不少肥沃的土地,粮食产量多仰仗其家族,在民间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这些贵族子弟往昔尽享荣华富贵,手中权力颇大,可如今却感觉自身权益被不断侵蚀。易华伟实施的均田令,狠狠割在了他们的身上。新政之下,天下土地皆被收回帝国,贵族们的田产被大量削减,财富来源骤然紧缩,这让他们怎能甘心?然而,易华伟手握百万虎贲,让他们根本不敢轻举妄动。因为只要私自调动超过一千兵马,那便是灭顶之灾。
虽说易华伟施政以来,大秦国力确实蒸蒸日上,威震八方。因为粮食产量大幅增加,百姓们终于能吃饱穿暖,过上相对安稳的日子,天下百姓无不歌功颂德。
可在贵族们眼中,这却成了他巩固权势的手段,越发让他们又恨又无奈,只能将这份不满深埋心底,敢怒不敢言。
而且前些年,大秦东征西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虽说将版图扩大了近乎一半,可国内也因此疲惫不堪,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需要一段时间来休养生息,消化这庞大版图带来的各种影响,故而才得以承平数年……
正想着心事,侍女手捧着一壶热气腾腾的米酒,迈着轻盈的步伐走了进来。先是来到萧何面前,微微欠身,为他满上一杯,米酒那醇厚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随后又移步到易华伟跟前,同样恭敬地斟满,这才又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
萧何端起酒盅,轻抿了一口热米酒,那温热的液体顺着喉咙流下,仿佛驱散了些许身上的寒意与疲惫。
稍稍整理了一下思绪,平复了一下情绪,而后朝着易华伟道:“大人,除此之外,卑职在关中各大郡县巡查时,发现将卒之后,确有不少生活困顿之家,而且,这绝非个例啊。长此以往下去,卑职只怕……恐生事端啊!”
萧何的声音中带着明显的忧虑,眼神中满是担忧之色,若那些为大秦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士后人,都无法过上安稳的日子,那必将寒了众多将士的心,也会让大秦根基动摇。在关中各地的所见所闻,让他心中始终萦绕着不安。
毕竟,大秦是以武立国,军功盛行,向来尊崇那些为国征战的勇士,可如今,死后其家人却不得安宁,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此等国度,实在是让人感觉脊背发寒。
这背后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秦法被一些心怀叵测之人利用,让很多人有空子可钻。
就拿抚恤来说,秦法虽有相关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常出现偏差。一些地方官员为了中饱私囊,对功勋之后的抚恤发放总是百般刁难,要么克扣数量,要么拖延时间,使得许多本应得到照顾的家庭陷入绝境。而那些贵族们,眼见着易华伟权势滔天,便想借着这些底层的不满,妄图扶持公子扶苏上位,他们觉得只有扶苏上台,才能打破如今的局面,从易华伟手中夺回大权,恢复他们往昔的荣光与地位。
到时候,必定让易华伟落得如商鞅一般的下场。
易华伟看向萧何:
“萧大人,你对此可有什么良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