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招聘会
无论什么样的改革,一开始一定不是一帆风顺的。
这次自然也是。
之前报纸上连续几个月的讨论,不过是开胃菜而已。
尽管一方获得了胜利,却不代表另一方就彻底服气。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哪里都少不了不愿意去改变的人,而这样的人却常常占据领导地位,可以主宰一方,至少是他所在的一亩三分地。
这个时候,就最能凸显出“首义”重要性。
所谓首义,便是最先站队,好处和坏处都显而易见。
若是成了,以后便是中流砥柱,若是没成,最先倒霉的也是他们。
陈凡也没想到,那位上任没几年的钱书记,竟然能有这份认识和决然。
更难得的是,在他的领导下,南湖公社拧成了一股绳,与县城的相对保守,形成鲜明的对比。
或许,也是与卢家湾的副业公司,终究还是社队企业有关?
但不管怎么说,有这位在南湖,对卢家湾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达成了协议,却不忙着行动。
即便杨书记他们再着急,一个多月的时间,还是等得起的。
倒是卢家湾服装厂和食品厂要招工的消息,早早的放了出去。
正常来说,生产队办的企业,仅限本村社员进去务工,不能对外招工,否则还算什么生产队副业?
但是怎么说呢。
既然是“社队单位”,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全公社范围内的社员都可以进去?!
反正没有说:某个生产队的副业单位、不许招收生产队之外的本公社社员,这样明确的话吧?
另一个,在这个年代,一般都是“人”大于规定、规定大于律律。
当没有明确规定的时候,管理负责人的话就是规定。
总而言之,现在的风向,只要是与几年前的情况反着来就对了。
按照这个节奏走,再怎么样也出不了问题。
这就比如,当初华西村办厂,地方将情况汇报给了李先生,当时李先生的评价是:“这里是农村的希望之地。”
靠着这句话,华西村平安度过了十几年、并积攒了一大笔原始资金,到了80年代,终于一飞冲天。
可是有这个幸运的,也仅限华西村。
其他绝大部分地方别说办厂,连发展副业都困难,为什么?
就因为那是大势所趋。
所以连李先生的话都不能拿来作为参照!
现在也一样。
只要不太过分,在南湖公社这块地方,公社领导就可以做决定。
如果他们还不够,那再加上卢家湾,全公社上上下下谁敢说个不字?
哪怕连谨小慎微的县城,也只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卢家湾的招工大幕缓缓拉开。
……
11月8日,农历十月初八,星期三、立冬。
从这一天起,代表正式进入冬季。
立冬这天通常会伴随着降温、寒潮、阴雨之类的天气,北方甚至还会下雪。
还好南湖公社地处江南,没到下雪那一步,气温也在20度左右,就算今天下了点小雨,穿一件厚夹衣也够了,甚至连打伞都不用。
在南湖公社和甘家村交界的地方,也就是农村大集的聚集地,今天不是星期天、也没有赶集,可是来这里的人却不少。
紧挨着湖边的大场坪上,两千多人排成十几条队伍,男的女的各自分开,……呃,偶尔男人队伍里面夹着几个女同志,女同志的队伍里面也有一两个男人。
倒不是他们排队排错了地方,而是选的岗位就是这么“男女分化”。
今天是卢家湾副业公司的“招聘会”,招聘会这东西有点稀奇,大多数人能明白是什么意思,可是从来没见过,连听过的人也只在极少数。
所以除了来应聘的,在场地之外,还有里三层、外三层,不计其数围观的群众。
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男人,理了理头顶上稀疏的头发,显摆着说道,“招聘会我也参加过,那时候刚建国,地委几家大工厂要扩张,工人不够,就公开招人。
恰好那时候我就在地委办事,跑过去看稀奇,那场面,其实也没什么、就跟今天差不多。”
说着指向被围起来的招聘场地,“也是今天这个样子,一家单位摆一张桌子,桌子下面贴一张大字,上面就写要招什么什么人,还有什么条件,觉得自己合格的,就可以过去报名应聘。
只要有经验的,差不多都能被录取。我那时候也就是看个热闹,没想过去地委上班,你们想啊,我要是去了地委上班,是不是要搬过去、以后在那边娶媳妇、安家?那家里老爹老娘怎么办?
所以我就不去,要不然,我现在也是地委市区的人,那条件跟公社可不一样哦,……”
周围一圈人听他讲古吹牛,更多的人则是议论纷纷。
一个大婶拉着朋友问道,“你不是会裁缝么,怎么不去试一试呢?”
旁边三十多岁的妇女眼里闪烁着几分期盼,脸上却显得不屑一顾,那表情连影后都演不出来,听到朋友的话,不假思索地说道,“算了吧,我家又不缺那几块钱。
我公公婆婆男人都在上班,有正经工作,虽然工资没有他们副业公司的高,但也是旱涝保收,老了有退休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