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关卡外,队伍排成了长龙。
李衡看得很仔细,不少商队拖着货物,在关卡处一个个递交通关木符,然后过关。
他也带着人在排队,然后问了一句前面的人:“足下是要去长安经商吗?”
前面那个人转身打量了李衡一眼,说道:“当然是去卖粮食,你不是?”
“我不是,难道他们都是?”
“大部分人都是吧,听说现在长安急缺粮食,官府高价收购。”
“什么价格?”
“一石三百贯,明码标价。”
“粮价已经如此高了吗?”李衡忍不住道。
“你是刚从益州过来?”
“你怎么知道?”
“听口音就知道你从益州过来,现在关中有很多益州人,但现在长安缺粮,以前长安粮价更高,魏军走之前,长安许多人私下运输大量的布匹、丝绸到斜谷口换粮食。”
那人很严肃地说着:“听说如果用钱买,最高的时候都要到一万贯一石,也不知道真假。”
“说起来这事捕风捉影,一石粮食怎么可能卖到那么高?”
旁边一个人说道:“时代变了,我之前亲眼看见有人拖着十几车的钱去买一石粮食,别不信!”
“别提了,这钱也不好赚啊,听说官府压得很紧。”
“什么叫压得很紧?”李衡不太明白。
“我这里原本有十石粮食,可是一路上自己也要吃,还漏了一点点,我也不知道还有多少,已经很难凑齐整数。”
另一个人笑道:“这都是小事了,亏一点就亏一点,毕竟官府高价收粮,我愁的是换了几千贯,换的铜钱也有好几十斤,我家在陈仓新城,我是真的担心回去的路上被贼人盯上啊!”
李衡道:“从长安到陈仓新城不是有船只吗,可以坐船?”
“要钱,节约一点。咦?这位郎君看起来怎么有些眼熟呢?”
说着,前面已经开始催促了,几个商人散去,大队伍快速向前。
众人也停止了交流,纷纷带着车队往前。
李衡继续问排在前面的人:“足下贵姓?”
“我姓刘,单名让,渭南的一个小商贩。”
“看起来已经做了许久的买卖了吧?”
“从陈仓新城建立开始,我就开始做买卖!我跟你说,我以前在渭河以北逃难,最惨的时候三天没吃饭,当年还是渡河去投靠了那个什么,李县令,叫李什么安,他的人在城门外发粮食,我才吃了一口啊!”
李衡没想到,眼前这个人居然还是当年的难民。
再看这家伙,一身布衣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身子骨也长好了,看来这几年生活过得不错。
从这一点可以推断出,关中虽然是前线,可是在丞相的治理下,百姓的生活其实很富足。
而且从这些人的谈吐也可以看出,官僚对百姓的干涉并不多,百姓说话的意愿极高。
“足下贵姓?”
“我姓李,名衡。”
“哦,郎君是做什么买卖的,说不定咱可以合作。”
李衡不禁笑起来,果然是商人,思路就是活跃。
“我什么买卖都做一点,有机会肯定可以合作。”
“那就成啊!我跟你讲,我最敬佩的就是那个李什么安的,听说他现在在京师当大官,赚了很多钱,他最会做买卖了!”
李衡道:“你是说陈仓新城那个李县令?”
“就是他,当时那个新城就是他建的,咱们这里好多商人都知道他!”
“哦。”
说着说着,就快轮到李衡了,刘让也不多说了,上前递交了通关竹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