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大元帝国无视蒲甘国王罗梯诃波帝的多次求和,毅然发起海陆并进的征伐。
自江喜陀离世,蒲甘王权更迭,国王们或沉溺于奢华享乐,或沉迷于庙宇建造,民力耗尽,国势日渐式微。罗梯诃波帝登基后,其暴政更是引发广泛叛乱,其身世之谜更添兄弟间的不和,只能以铁腕镇压。
此时,掸族势力在蒲甘北部崛起,不断侵扰,使蒲甘雪上加霜。
面对横扫东亚与东南亚的大元铁骑,蒲甘无力抵挡,最终中南半岛成为大元帝国疆域的一部分。
……
大元帝国其辉煌战绩震古烁今,理应举国欢庆,共襄盛举。
然而,在这看似无懈可击的荣耀之下,帝国的肱骨之臣们却面露忧色,心绪难宁。
他们的忧虑,非空穴来风,而是源自帝国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暗流涌动。
从疆域辽阔来看,大元帝国无疑已站在了历史的巅峰,江鸿飞之名,甚至可以超越秦皇、汉武、唐宗。
但在这片看似坚不可摧的帝国版图上,实则暗藏危机四伏。
尤其是那刚刚纳入版图的中南半岛,更是成为了帝国心头的一块巨石。
中南半岛这片土地上泰、孟、缅、掸等族群交织,民族矛盾根深蒂固,有的甚至已绵延千年,难以调和。
而宗教问题,更是如同火上浇油,让局势更加复杂。
佛教这一在中南半岛占据主导地位的宗教,又细分为大乘与小乘两派,彼此间势如水火,互不相容。
再加上婆罗门教的介入,宗教间的冲突更是愈演愈烈,几乎到了无法化解的地步。
想当年,李朝便是因婆罗门教徒的排挤,导致佛教徒流离失所,而发生了朝代更迭。
这一历史遗留问题,至今仍影响着中南半岛的稳定。
更为棘手的是,随着江鸿飞征服中南半岛,大量皇室、王室、宗室及神职之女被纳入后宫。
这些女子,多数信仰坚定,有的甚至身为高级祭司或圣女,她们的到来,无疑为江鸿飞的后宫增添了几分异样的色彩。
后宫之中,这些女子各怀心思,纷纷试图在江鸿飞的庇护下,传播自己的宗教信仰,将后宫变为各自的圣地。
更有甚者,竟妄想拉江鸿飞入教,尊其为教主。
面对如此乱象,江鸿飞并未动怒,反而展现了他的智慧与宽容。
他命所有女子脱去衣物,跪成一排,不论信仰,一视同仁。
随后,他亲自施以惩戒,以儆效尤,并立下后宫信仰自由的规矩:传教自由,但绝不允许强迫与内斗。
江鸿飞虽不信宗教,但对之抱有敬畏之心。
他深知,古往今来,多少战争因宗教而起,且往往旷日持久,难以平息。
因此,他选择以宽容与智慧来化解这场潜在的危机。
在他看来,后宫中的女子若能有所信仰,参与宗教活动,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至少,这能让她们在无聊的后宫生活中找到些许慰藉。
然而,后宫中的这一小插曲,却让江鸿飞意识到了中南半岛宗教问题的严峻性。
试想,若此等问题在整个中南半岛蔓延开来,那将是何等的灾难?
好在,江鸿飞并非无备而来。
他深知,要治理如此复杂的地区,非但要有强大的武力,更需有智慧的策略。
于是,大元帝国颁布了一系列宗教法规,旨在维护宗教和谐与社会稳定。
其中最重要的两条宪法便是:一、政府官员必须是无信仰人士,一旦发现加入任何教派,立即革职;二、任何宗教均不得拥有武装力量,一旦发现,必予剿灭。
这两条宪法的出台,从根本上杜绝了宗教干涉政治的可能,确保了世俗权力的独立与完整。
此外,大元帝国还鼓励忠君爱国思想与无神论思想的传播。
除了宗教问题外,中南半岛还有复杂的民族矛盾、落后的奴隶制度以及庞大的降军安置等问题亟待解决。
但江鸿飞并未退缩,他制定了一系列国策来应对这些挑战。
他解放了中南半岛的所有奴隶,为他们带来了自由与希望;他制定了向中南半岛迁移两千万汉民的计划,以加强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他还将各国的贵族迁往内地安置,以消除潜在的反抗力量。
最后,他更是以铁路为纽带,将中南半岛与大元帝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帝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然而,大元帝国的肱股之臣们却并未因此而轻松下来。
他们深知,这些政策与计划的实施需要极高的施政水平与能力。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更大的危机。尤其是那支由降军改编而成的庞大军队,更是如同一个巨大的火药桶,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设想。
而且,大元帝国,虽强盛富饶,却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其浩大军力,已经高达三百五十万众,每年军费耗资惊人,高达一亿四千万缗,几乎吞噬了帝国和平时期的财政底线。
试想赵宋王朝盛世,全年税入亦难支撑此等军费。
而这还只是和平时期,要是到了战时,更是雪上加霜,其费用必定倍增,直逼两亿缗大关。
更令朝臣忧虑的是,江鸿飞对外扩张之志未竟。他竟然密令军队向西南、漠北集结,昭示着新的征战即将拉开序幕。
大元帝国扩张的车轮滚滚向前,何时方能停歇?
有人私下议论,大元真正的威胁,或许正是这位英主自身。
更有甚者,忧虑江鸿飞作为帝国的缔造者,或将亲手埋葬这辉煌基业。
大元帝国的未来,笼罩在一片未知的阴云之中……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