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进自从回京后,先后拜访了三座府邸。
一座是枢密副使陈尧咨的,一座是翰林学士刘筠的,一座则是枢密使张耆的,毕竟这位热情邀约,还是要上门走动走动的。
三位朝廷高官后,接下来就是同辈之间的交情了,比如同为三元及第的宋庠,比如天圣五年的同科回京,结果没想到,现在却来到前朝老将李允则的家里。
跟着宅老一路进入院中,就见一位背脊挺张,虎威犹在的老者站在堂前,狄进见了立刻快走几步,上前行礼:“李公!”
李允则打量着他,片刻后点了点头,做了个邀请的手势:“狄三元请!”
“李公请!”
双方入座,李允则让宅老奉了茶,然后就开门见山:“狄三元此来,想来也不是用膳的,老夫就不多做准备了,谈事吧!”
换成另一个人,会觉得这老头脾气好急躁,但狄进结合李允则在真宗朝所做的功绩,却不会为表象所迷惑,语气平和地开口:“此来正是要向李公请教,我想要获得以下情报,辽国正使萧远博有几个儿子?死去的这位行次第几?嫡出还是庶出?其母是出身辽国大族?还是身份卑贱?”
李允则没想到这位更加直接,略显浑浊的眼珠转了转:“你觉得这些很重要?”
“当然重要!”
狄进颔首:“谍细的能力虽强,地位却往往低下,‘金刚会’敢用计谋,却又凭什么让一位贵人之子配合着送命?”
李允则发问:“所以你怀疑,死者不是萧远博的儿子?”
狄进道:“不无可能,但那样也有被直接揭穿的风险,所以不排除是计中计,等着我们怀疑他们的父子关系,等到进一步证实后,更加理亏……”
李允则再问:“那就是萧远博不待见的庶出子?”
狄进道:“既是不待见的庶出子,又拿来送死,平日里定然饱受羞辱,又如何能肯定,这個人愿意舍弃自己的性命,直到审问的最后阶段暴毙身亡,都不提前露出半点端倪?”
李允则继续道:“那就是这位不待见的庶出子,有一位牵挂的人,为了那个人,这位庶出子甘愿当死士,所以你还要询问他的母族,看来考虑得确实全面……可惜,这些情报不是一时半会能够查清楚的,你所做的猜测,也毫无依据可言!”
狄进并不失望,只是叹了口气:“是啊!两国谍报的难度大不相同,机宜司的风波,近来传遍朝堂,市井之中都有议论,反观辽国那边的秘密,则要专门安插人手打听,高下立判!”
李允则淡淡的眉头扬起:“狄三元这般认为?”
狄进将之前对比宋辽两国社会结构与谍报难度的关系,对着这位跟辽国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老将军讲述了一遍,末了总结道:“辽固然也自称中国,自诩为中原正统,可实质上还是外夷,哪怕经历了多少教化,以民为奴的核心制度不变,也只是批了一层外皮罢了!但这种上下分明的阶级壁垒,确实造成了情报的阻隔,是我们必须克服的困难!”
李允则毕竟岁数大了,思维的敏锐程度肯定不及当年,缓了一会儿,咀嚼着这番话语,终于露出动容之色:“不愧是三元魁首!好见解!当真好见解!”
狄进道:“不敢!在下只是浅见,况且只提出了难题,并无适合的解法。”
李允则想了想,也不禁叹了口气:“没有捷径,唯有靠人,前仆后继地送往辽地,用自己的命来换得那些珍贵的情报!狄三元,你可听过‘射鬼箭’?”
狄进摇摇头。
李允则道:“那是辽人的一种刑罚,将人绑在一根柱子上,然后对其乱射,直至乱箭穿身而死,这同样是契丹的军礼,在其出征和还师时都会施行,而辽军每每在还师时用来射鬼箭的,就是所获的我宋人谍探……”
说到这里,李允则的语气里不自觉地透出悲伤:“这群人中,有的老夫至今还记得,但有的姓甚名谁,是什么模样,家中妻儿老小过得如何,老夫都已经记不清了……但正是那些关键的情报,让我们每每能料敌先机,一次又一次地遏制住辽人南侵的欲望,让两国盟约维持至今,有了这太平之世啊!”
狄进肃然起敬:“无论哪个朝代,都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守护者,在不为人知的战场上,保卫着国家的安定!”
这个年代的底层百姓对于国家并无概念,只是被裹挟着参军,或是被迫与入侵家园的敌人拼命,但愿意深入敌国的谍探,往往多义士之辈,这群人是真的形成了初步的爱国意识,有着保家卫国的大义。
“说得好!”
李允则大赞。
这位老将军同样值得尊敬,因为他并非只是嘴上说说,晚年定居京师时,还让那些从辽国回归的谍探住在自己家里,当作门客供养。
历史上李允则死后,又提前将这群人安置到枢密院的官营里,可以说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照顾这些为国家立了功劳,生活却依旧没有保障的人群。
当两人在这个方面达成共识,李允则态度已然有所改变,调整了情绪,重新转回正题,语气和善了许多:“狄三元对于‘金刚会’更加了解吧?可愿说给老夫一听?”
“当然愿意!”
狄进开始讲述:“事实上,我在同判兖州之前,就想要抓出他们的蛛丝马迹,但遗憾的是,在丐首何万那里断去了线索……‘金刚会’的人员数目稀少,皆是精锐之士,又擅于保护自己,他们在国朝潜伏了近二十年,扶持起来的乞儿帮都成为了大患……这乞儿帮不仅穷凶极恶,借助无忧洞的环境极难剿灭,还有七名丐首脱下了污衣,穿上了净衣,这一切正是自称‘大爷’的首领主导……”
关于辽人谍探的调查,狄进之前就没有藏私,都记录在了案卷之中,存放在开封府衙,后来机宜司将这些案卷都拿走,自然也有所了解。
不过记录在纸质上的内容,当然远不及他这位抓捕者详细,李允则听着,时不时地问出一句细节。
待得狄进介绍完毕,李允则沉默下去,思索半晌后,缓缓地道:“‘金刚会’比老夫原先所想的还要难对付,这群人已经不止是一个辽人的谍探组织了……”
狄进道:“此话怎讲?”
李允则道:“依老夫接触过的宋辽谍探,从未有在敌国待过五年以上,更妄论二十年!这般漫长岁月,足以改变谍探的方方面面,老夫这也是揣测之言,你姑且听之,可以将‘金刚会’视作一群国朝的叛徒,而非辽人的谍细对待,这样反倒更容易抓住他们!”
狄进若有所思,他之前也有过类似的考虑,但这位老将军根据亲身的经历,看得无疑更加透彻,变换身份的思路更是一针见血:“当作国朝叛徒,而非辽人,李公所言予我启发甚大,然还有一点不解,这群人的忠诚又如何保证呢?”
李允则即刻:“只要领头的首领对辽忠诚,这个组织就垮不了,但这个首领只要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或者继承人的威望不足以压服其他成员,‘金刚会’很快就会发生内乱,等待他们的自是消亡!”
狄进点了点头。
此言与他当时的评价同样不谋而合,他也认为“金刚会”这样的模式长久不了,就算没有外敌,都会渐渐走向灭亡,不过切入点与李允则有所不同。
当然,问题还是那个问题,谁也不知道这个组织什么时候完蛋,万一对方再能熬些年头,到了宋夏战争,在背后狠狠捅上几刀,到时候再后悔为什么不早早抓人,就太晚了……
狄进定了定神,再度转回眼前的难题:“李公既也认可了‘金刚会’的威胁,想要化解这个困局,我们是否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目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