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从襄阳逃到南山口后,决意退往江陵固守,可诸葛亮却表示强烈反对,言辞激烈,一反常态!对此,刘备深感意外,因为这也不是诸葛亮的风格啊!他不得不重视起来。
“军师以为,当何如哉?”刘备有些疑惑,连忙开口问道。
“主公明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稍有差池,行将覆灭耳!”诸葛亮没有直接回答刘备,却把形势的紧要程度,再次强调了一番!
刘备一听此言,也是将信将疑!襄阳丢失不假,可损失并不大,四万军,仍留有三万余,若退守江陵,蜀军恐怕也一时难以攻克,怎么就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了?不至于吧!
“此言……何解?”刘备想到这里,迟疑地追问道。
“我军新败,兵无战心,若退江陵,恐途遁者,多也!抵江陵,乃余几何哉?江陵亦将难保,诸君恐将亡命荆南耳!”诸葛亮到此,才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确实如此,古代战争,一般就是这样的规律,战败的一方,往往是一溃千里,士兵的纪律性不高,逃亡者甚多!若往江陵败退,恐怕在路上,士兵就得跑一半!
目前刘备手里这剩下的三万人,已经是荆州目前剩下的,唯一可以调动的军队了!驻扎在夷陵的三万人,根本不能动,还得时刻提防秭归甘宁所部东进,因此能够守卫江陵的兵马,并不多!
如果在败退的路途中,再灭失大部分兵力,刘备也就只能去荆南窝着了,彻底失去了江北的根据地,那么再想有出头之日,就根本不可能了,甚至会有覆灭之危!
因此,诸葛亮此言,绝非危言耸听,起码在目前的局面下,退便意味着彻底灭亡,即将不远!可是若不退,难道要在南山口这里,与蜀军决战?
襄阳一战,荆州诸人算是第一次正面领略到蜀军战斗力之强,更是领教了刘纬诡计多端,不按常理出牌的各种套路,若说决战,恐怕谁的心里,也没有底啊!
“依军师之意……乃与彼决战此地乎?”刘备的心里也没底,赶忙反问道。
“非也!”谁料,诸葛亮竟然不是这个意思!
“嗯?请军师赐教!”这下刘备可彻底糊涂了,诸葛亮说了这么多,到底想要干什么?
“依某所料,汉王纬,占襄阳,必未肯罢休,追兵恐将至也!我军应缓退当阳,长坂设伏,击之!蜀军主力既灭,抑或取重夺襄阳之机也,以攻为守,方得生机也!”诸葛亮拱手致礼,环视诸人,这样解释道。
不得不说,诸葛亮到底是诸葛亮,战术水平如何,不去论断,但战略眼光确实高人一等!以攻为守,才能更积极主动,若蜀军真的落入圈套,也许还能有反败为胜之机!
士气这种东西,也是此消彼长,波动起伏!目前荆州军新败,士气低落不假,可一旦打一场胜仗,士兵们必将重振勇气与决心,届时就算不反击襄阳,再退往江陵,也不会溃散!也只有这么做,才能保住刘备一派势力的最后生机!
诸葛亮的这个建议,其实与原本历史上的一件事,十分相似,那就是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其实,依我们现在看来,凭当时蜀汉国力,北伐根本不可能成功,可诸葛亮为什么要不断兴师北伐,屡败屡战呢?
有人认为,诸葛亮太过固执,为了实现复兴汉室的大业,不惜穷兵黩武,透支民力,虽然初衷是好的,却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甚至是造成蜀国最终灭亡的罪魁祸首!..
这种看法,就显得幼稚单纯了!蜀国之灭,绝非诸葛亮北伐之过,相反,正因为他和他的继承者们,不懈努力,才让蜀国延续了更长的时间!
表面上看,北伐的目的是恢复中原,复兴大汉,可实际上诸葛亮有另外的用意,他明知()
不能成功,却一直坚持北伐,核心思想就是一个:以攻为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