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此,唐代谏官权力极大,且言无禁忌。】
……
武周。
武则天黑着一张脸。
这帮谏官的确是百无禁忌!
“嗜欲之情,愚智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则前圣格言也。”
她每次都能想到朱敬上的这道谏言。
什么叫找一两个“男宠”不是不可以,但弄得太多缺乏节制!
奉宸府一共才二十四人!
朕与那些三宫六院的皇帝比起来已经很收敛了!
……
【唐代虽然有拒谏发生,但是因进谏而身亡的事件极为罕见。】
【以贞观朝中魏政为例,此人最能犯颜直谏。】
【王珪、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等进谏的官员不下三十五人,其中魏政一人所谏前后两百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李世民多克己接纳,或择善而从。】
【唐朝的谏言成功率为百分之六十八,贞观一朝就占其中的百分之四十。】
【封驳制度和进谏制度在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和皇帝错误决策方面起了很大的制约作用,这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重要原因。】
……
大汉。
刘邦摸着下巴若有所思。
这两个制度看着像是压制君权扩大了相权。
但要加上三省六部制,那就是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有点意思。
刘邦越品越觉得奇妙。
相权与君权,居然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状态!
?ā n ?co
不会像秦朝皇帝那样横压万民独断专行。
也不会像南朝那样,成了大臣们的摆设。
“这小子当皇帝的眼光也这么毒啊?”
“不……应该说这小子对自己也这么狠?”
……
{魏征劝诫李世民,最喜欢用广神来当反面教材了,一劝一个准!(妙啊)}
{原来杨广最大的历史贡献是培养了唐太宗(狗头)}
……
大隋。
杨坚深吸一口气。
不生气不生气……
不生气才怪了!
朕好好的开皇之治!
就被那逆子竖立成暴秦那般的典型了!
……
{还有喜欢拿李渊做例子,也一劝一个准(狗头)}
……
大唐·高祖时期
四个人面无表情,大殿内一片死寂。
……
大唐。
谏官制度的核心还是看皇帝的主观和有没有谦虚纳谏的人品。
制度虽然在其次,但也能发挥很大引导和约束作用。
李世民背负双手,傲然而立。
但像朕这样开明的君主又有多少呢?
有权力而任性的皇帝实在是太多了。
还好啊,大唐的后世子孙们学习了朕这值得敬仰的一点。
不错,不愧是朕!
除了朕谁能容得下那个乡巴佬啊!
不过,魏征可不只是直言啊,他是真的言简意赅切中要害。
……
大唐·宣宗时期
这个制度还是要归功于开国皇帝的开明精神。
李忱敬仰的看着天幕里的太宗皇帝。
什么?太宗皇帝不是开国皇帝?
你放屁!
你还能比朕更了解谁是大唐的开国之君?!
……
大宋。
赵匡胤指着天幕对着赵德昭道:
“有时君主不但要求谏诤者是出于忠诚和尽心竭力,更要求臣下进行谏诤的内容要符合自己的私心私欲。”
“要求能善观风色,不可批逆鳞,直捅君主的丑处和痛处,历史上因拒谏而遭驱贬以至杀害谏诤者的事例是很多的。”
“君主鼓励臣民谏诤,设立专职谏官,但纳谏与进谏只是君臣之间的一种道义上的契约。”
“它本身是没有一套与之相关的制度来约束君主必须听从。”
“听与不听,从与不从,一切由君主自己决定,从而也让谏诤制度成为虚文。”
赵匡胤指着点了点天幕里的李世民道:
“哪怕是在言谏和封驳制度比较完善的唐太宗时期,也曾经出现过“阿旨顺从,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的现象。”
“足以证明没有制度约束君主听从谏诤,没有制度保护谏诤官员的安全,谏诤制度往往就会流为形式,成为摆设。”
“这也是唐末废了谏官的缘由。”
赵德昭看了眼天幕,随即道:
“所以父亲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缘由,是为了保护谏官?”
赵匡胤点点头,随即感叹道:
“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门下省担负着“驳正违失”的职责,有权“涂窜诏敕之不便”,也有权将皇帝的诏令驳回。”
“谏官也具有相应的监督权力,但还需有不杀士大夫的制度才能保证权力得到制约。”
“不杀士大夫,才有敢言之士。”
“士大夫的气节,不能依靠不怕杀头的勇气,而必须有制度作为保障才行啊。”
……
有人问李世民的分会是多少,这章内容其实就透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