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10章 大清天命中外一体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710章 大清天命·中外一体

天幕上。

自秦至清的疆域图依次排列布满天野。

中国的疆土在不停扩大。

但下一瞬,每一个朝代的疆域图又都变成了大小不一的彩色图。

那些彩色图布满在疆域图的周围。

唯有一个朝代,它的疆域图依然是一体颜色。

『清』

……

【在是元代以前的中原王朝,其应对边疆及其以远地区夷狄的重要策略是羁縻治策。】

【古人谓“羁縻”的本意,在于朝廷掌握要害诸如马之“羁”(笼头)、牛之“縻”(鼻绳),能有效控制蛮夷而又较宽松随意,“制四夷如牛马之受羁縻也。”】

【其治策源自春秋战国,秦朝以后,逐渐成为中原王朝施用于边疆及其以远地区的治边之策。】

【基本内容,是中原王朝借重边陲夷狄首领的势力进行控制,即根据其势力的强弱,分别赐其首领以王、侯、邑长或将军、都督与刺史等封号,实行土职代管或与所设郡县参差而治。】

【朝廷为分封的王、侯、邑长和将军、都督等配备协助管理的官吏,规定予封土职的级别类同于边郡或县。】

【受朝廷所封的王、侯、邑长或将军、都督与刺史等,世袭其职,世率其民,并不属于国家的正式官吏。】

【朝廷对各级土职的管理相当松弛,亦未形成严格的管理制度,对相关问题的处理亦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

【此外,王朝经营边陲通常不指望经济回报,在此类地区大多象征性征收少量贡纳。】

【羁縻治策的主要特点,是施行的范围十分宽泛,施行对象包括边疆的蛮夷和与中原王朝有往来关系的邻邦。】

【换言之,中原王朝施用羁縻治策的对象“蛮夷”,所指是与华夏对举之“夷”,即华夏以外的其他文明。】

【晋人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其中心内核清楚的表明中原王朝区分夷或夏,大体是根据不同文明的差异,非华夏者均被中原王朝称为“蛮夷”。】

【这就是“华夷之辩”】

【也是元代之前,中原王朝治理边疆的思想内核。】

……

大秦。

宫殿内一片寂静。

在场的众人都是聪明绝顶之人。

听话听音那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

但也因为这份本能,他们更加难以接受天幕内的深刻涵义。

守中治边,守在四夷。”

这就是羁縻治边思想的体现。

腹地得到保障,王朝才能生存。

守中之地与四夷之地有明确区分,守中方可治边!

治边的理想目标是实现腹地的安定繁荣!

在边陲实现守在四夷,做到内华夏而外夷狄以及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而汉唐两朝为顶峰的繁荣,与四周边陲得到有效防卫不无关系。

但天幕话后的意思却不是这般。

“其实,也没什么不是吗?”

萧何先打开言路。

他有些忐忑的看着眼前地砖,颤着声音道:

“唐太宗也依胡汉一家、天下一体的治理理念?他不也……”

话未说完,冯去疾肃穆开口道:

“但他是中原天子。”

殿内再次沉默了。

中原天子可以决定“华夷”“胡汉”

这是天子的职责。

但清朝皇帝不是。

他们是“夷”!

半晌后,上位处传来一声叹息。

底下四人都沉下了头,不敢言语。

夭寿了!!皇帝叹气了?!!

嬴政半垂目,脸上浮现一丝悲色。

这心事还得从那混球那边说起。

对于汉朝,他是羡慕的,但他并不仰视。

刘邦关于“民”的见解他也认同。

但认同归认同,理解归理解,感受归感受。

问题就在这里……他感受到了悲哀。

他的叹息不是基于什么华夷之辩还是不辩。

用楚武王的一句名言:

“我蛮夷也!”

真按照华夷之辩来讲,秦国也是蛮夷。

他叹息的是自他往后的一群中原天子。

能跳出一国之君的身份,着眼四海万民的只有两人。

唐太宗、雍正。

而雍正不是中原天子。

换句话讲。

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最上心、最做出成绩的,是名外人!

还是名夷人!

那华夷还有什么可争的?

是自己无能无为,然后抱着祖宗留下的东西等死,有一个正统之名。

还是让贤为能,让祖宗留下的东西发扬光大,但得一个不孝之名。

两者又该如何选择呢?

“雍正……天子也。”

……

大汉。

“边陲之患为手足疥疮,腹地之困才是致命的胸背毒疮。”

刘邦突然想起明清之前,历代皇帝对边患的认知。

他同样这么认为的。

但现在,还真就感受到一些不同以往的味道。

治边之策既不能与内地雷同,亦不能固定化或模式化,而应保持必要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但问题来了。

天幕既然提了这事,那说明它一定是有落后不足的地方。

可不足在哪里呢?

刘邦看向吕雉。

吕雉同样拧眉不解。

两人对视一眼,一人一句的对讲开来。

“封邦建国。”

“郡县。”

“郡县封国。”

“州……”

“等等!”

刘邦突然抬手打断吕雉的话语,看着吕雉正色道:

“郡县封国……娥姁,你认为封国是国还是郡县?”

吕雉刚要回答当然是郡县,但话刚到喉咙这里就咽了回去。

但它是封国。

刘邦看着深思的吕雉,再次轻声道:

“那么,羁縻……是国家本部,还是国中之国呢?”

!!!

……

【但羁縻治策适用范围过于宽泛,造成边疆蛮夷治策与邻邦应对政策的混同。】

【汉唐等王朝以邻邦的君主为王、侯或将军、都督等职的记载屡见不鲜。】

【这一时期应对边疆蛮夷与邻邦的政策,两者间虽有一定的区别,但制度性的特征并不明显,中原王朝对边疆蛮夷和邻邦长期施行容易混淆的政策,对中国历史疆域的形成产生不良的影响,也不利于对边疆统治的深入。】

【以羁縻治策为亘古不变之策。从秦汉至唐代,基本上看不到根据南北部边疆的差异和不同时期的变化,对羁縻治策进行相应调整的记载,可说是以不变应万变。】

【在元代以前,羁縻治策大致停滞在草创及有待完善的阶段,同时施行中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施治较明显,亦缺少保证其稳定运行的相应机制。】

【以较重视治边拓边、并积累丰富经验的两汉和唐朝为例。】

【两汉的边郡制度与唐朝的羁縻府州,均施用于全国各地边陲,并无因地制宜的改变和具体化一类的规定。】

【重防御、轻开发是两朝经营边陲的共有特点。】

【可见两汉与唐朝的治边之策,在主体方面并无明显差异。】

【两宋面对北方夷狄政权的压力,同时需从广西等地增取税收,经营南北边疆的重点乃有变化,在南北部边疆的治策亦有差异。】

【而设于广西等地的羁縻州县,由此产生土官制度的萌芽。】

……

大汉·文帝时期

刘恒眉头微蹙。

自天幕里的长篇大论中,他感受到一股决然不同的思想主张。

这种主张与三代诸子的都大相径庭。

也与他学习认知的知识体系南辕北辙。

但是……

刘恒缓缓舒展眉头。

再次平静下来。

这不就是天幕的意义吗。

远超时间的见解。

指明未来的天眼。

悬天之日。

……

大唐。

李世民将天幕上重点简洁于纸上。

随即看着纸张沉思着。

元朝与其他中原王朝不同。

他们乃视对外拓展为要事,是将守在四夷的边疆为向往拓展的战略前沿。

完全摒弃“内华夏外夷狄”的观念,信任和重用西南蛮夷,经营边疆的重点,主要在尽快建立统治并汲取边疆的资源,以满足对外拓展及内外用兵的需要。

他们身上没有一点中原的影子。

可以说是真的格格不入。

李世民放下手里的笔,感慨道:

“集华夷之观之大成。”

“不……是跳出华夷之观……以天下为一体……”

“雍正……”

“这才叫天子。”

李世民摇了摇头。

“几百年了……”

自赵匡胤至雍正。

这期间宋元明清看得久了。

他都快忘了真正的天子是何等模样了。

……

【据明末人估计,入主中原初期的蒙古人约有四十万人。】

【征服者企望以此统治人口众多的汉族地区极为困难。】

【因此元统治者视汉人为最大对手,在全国推行依靠蒙古人和色目人、重点防范汉人与南人的“四等人制”。】【实行土官制度后,南方蛮夷上层被元朝视为得力助手,这是元朝大量任命西南蛮夷首领为土官,并予以充分信任的深层原因。】

【边疆蛮夷亦感其厚意,为之积极奔走效力。】

【朱元璋一统天下后,言:“中国既安,守在四夷。”恢复汉唐以来“守在四夷”的治边传统。】

【其治策为以后诸帝所继承。】

【因为漠北的蒙元后裔鞑靼与瓦剌诸部,颇为活跃,屡为边害。为防备鞑靼与瓦剌南下,明朝在北部边疆驻扎重兵,防范的重点仍在北方。】

【而且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也发动了“三征麓川”等重大战役。】

【但因为继承汉唐以来“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与华夷之观,所以只重视开发西南边疆的资源,发展其税收和金属矿藏,在经济上为我所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