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爷在天波杨府吃了刘智亮的大亏,但是辽国的事情还是要办,现在大宋的将领还真的一个都不是辽国将领的对手,现在的皇帝赵恒刚刚继位,任用李坑为相,这个李坑也算是一个能臣,勤于政事,把大宋分为十五道,各路转运使轮流进京述职,蠲免五代以来的欠税。但是与久经沙场的太祖、太宗不同,从小生活在深宫中的赵恒性格较为懦弱,缺乏开拓创新的决心和勇气,在他看来,坚持太宗晚年推崇的黄老无为思想,继续守成的局面是最好的选择。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后,真宗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反而致力于封祀之事,粉饰太平,广建宫观,劳民伤财,使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日趋严重。
八王爷于第二天早朝来到朝堂,早朝上八王爷把在杨家的事情和真宗皇帝一讲,这个时候的朝堂一下子混乱起来,王钦若、丁谓俩人大叫,说这是要造反吗?分明不把朝堂放在眼里,现在的王钦若也是副相。这样的文人怎么会把一个刚刚屈起的小人物放在眼里。
王钦若,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人。父亲王仲华,陪从祖父王郁在鄂州做官,逢长江水暴涨,迁家黄鹤楼,汉阳人望见黄鹤楼上好像有光彩,这晚,王钦若出生。王钦若早年丧父,王郁疼爱他。
太宗征伐太原时,王钦若才十八岁,作《平晋赋论》进献到太宗的行营。王郁任濠州判官,将死时告诉家人说:"我当官五十多年,对用刑很慎重,使许多人能活命,以后必定有大兴我家的人,大概是我的孙儿!"
王钦若被选拔为进士甲科,任亳州防御推官,升任秘书省秘书郎,监庐州税。改任太常丞、判三司理欠凭由司。当时毋宾古任度支判官,曾谈论说:"天下百姓拖欠赋税,从五代至现在,催办从未停止过,百姓饥苦不能承受。我要启奏皇上减免它。"王钦若命官吏一晚查考校核出数目,第二天上奏皇帝。真宗大吃一惊,说:"先帝竟然不知道吗?"王钦若慢慢说:"先帝当然知道,大概是留给皇上收揽民心。"当天下令减免百姓所欠赋税一千多万,释放囚徒三千多人。真宗更加器重王钦若,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知制诰,召为翰林学士。
蜀地贼寇王均刚被平定,王钦若出任西川安抚使。他所到之处询问囚犯,从死罪以下的依次减罪,凡列举对国家有利合乎时宜的事,大多实行。王钦若回朝,被授任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因郊祀之恩,又加任给事中。
景德初年,契丹入侵,真宗亲征澶渊。王钦若自己请求北行,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判天雄军,提举河北转运司,真宗亲自设宴送他前往。王钦若平素与寇准不和,等到回朝,他多次上表愿解去参知政事,罢为刑部侍郎、资政殿学士。
不久又判尚都省,修纂《册府元龟》,有褒奖赞扬之处,王钦若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奏表首位向皇帝谢恩,在出现差错有所谴责时,王钦若告诫书吏要他只说是杨亿以下的人做的,他所作所为大都是如此。年中,他改任兵部侍郎,升为大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
起初,王钦若罢职,真宗为他设置资政殿学士之职以宠爱他,寇准把他的等级定在翰林学士之下。王钦若向真宗诉说,真宗又为他增加"大"字为大学士,其班位在承旨之上。王钦若又以尚书左丞知枢密院事,修纂国史。
这个时候的八王爷对着赵恒皇帝说道“官家,我看我们还是先派人到沧州哪里去看看,从沧州再到那个刘智亮所说的天京新城看看,刘智亮讲的是不是真的,另外我们也不要就事认事,还是派人到郑州把杨六郎找回来也好做打算,他们说他们有办法对付契丹的骑兵,所以说眼见为实吗?这样我亲自去一趟,朝廷也派人和我一起去,我再到杨家把佘老太君一起叫过去,这样我们就好办多了。”
真宗皇帝从小生活在深宫中的赵恒性格较为懦弱,缺乏开拓创新的决心和勇气,在他看来,坚持太宗晚年推崇的黄老无为思想,继续守成的局面是最好的选择。这个是想想也对,就对王钦若和寇准俩个人同八王爷去天京新城,顺便叫上老太君一起前去,派焦赞去郑州寻找杨六郎回汴京。
八王爷的真实想法就是不能在给大宋树一个新的敌人,真宗即位,授检校太保、左卫上将军,封曹国公。明年,为平海军节度使,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检校太傅,封广陵郡王。封泰山,改昭武、安德军节度使,进封荣王;祀汾阴,加兼侍中,改镇安静、武信,加检校太尉;祠太清宫,加兼中书令。坐侍婢纵火,延燔禁中,夺武信节,降封端王,出居故驸马都尉石保吉第。每见帝,痛自引过,帝悯怜之。寻加镇海、安化军节度使,封彭王,进太保。仁宗为皇子,加太傅。历横海永清保平定国节度、陕州大都督,改通王、泾王。
下朝后,寇准来到八王爷的官邸,对着八王爷说道“王爷,今天早朝你是不是还有事情没有说,我一早就看的出来,讲讲,”八王爷这个时候还在为昨天刘智亮的话感到老火,但是这个八王爷还真的是一心为大宋朝廷作想,受那么大的委屈自己还忍受下来,这个时候正好有一个倾述的对象,八王爷一股脑的把昨天在天波杨府刘智亮讲的话和寇准从复一遍。八王爷说道“在杨家这件事上朝廷还是做错了,但是没有想到的事,就是林青儿竟然离家出走,到山上出家。杨七郎的事情把林青儿的心伤透了,现在人家的要求就是诛潘家九族,鸡犬不留。要是真的如刘智亮讲的那样的话,那潘家可能就是大宋朝灭亡的开端。”
寇准说道“还是先拿去看看再说。但是他们的食盐加工和铸造工艺那么好的话,说明这帮人也是不简单,还有就是短短俩年就不靠任何人帮忙建一座新城的话,说明这帮人有改天换地之才,我们回来后在和官家想想办法再说,明天我和你一起去天波杨府哪里去请佘老太君一起去沧州再说。”
杨鹏正在那里兴奋,源兴行的老板查云克走了上来,说道:“城主大人好大的买卖!”杨鹏笑道:“查老爷买了两组酒具,也能赚不少银子吧!”查云克说道:“我这两组玻璃的辛苦银子,和城主大人的利润比起来就实在是稀薄了!都说汴京八大商号,我看早就该改成九大商号了!”
杨鹏知道这查云克做的是跑海的生意,一年获利不菲,卖两套玻璃酒具的利润对他来说不算大买卖。想到海船,杨鹏随口问道:“查老爷出海赚的是大钱,查老爷的船是自己造的?”
查云克见杨鹏问起,想了想说道:“不瞒城主,我的船是自己找船匠造的。城主问这个,莫非也想做这跑海的生意?”宋朝时候开放了海禁,但对下海通洋的船只没有数量限制,只有领到市舶司“船引”的海商才能从福建月港出发下海通洋。这船引每年只有一百多份,都被一些最有关系的商人收入囊中。而有许多想下海却没有市舶司关系的海商,就只能走私了。
但走私船被官方视为海贼,没有地方上的关系也是无法操作的。查云克是兵备道的侄子,而兵备道又管着登州海面的海防事宜,这才让查云克能放心地从登州扬帆入海。杨鹏一个只管天京新城,想做这通番买卖目前是无法操作的,杨鹏也是随口一问。
杨鹏笑道:“要是以后我想造船,便要找查老爷介绍造船匠人了!”查云克打量了杨鹏一番,倨傲地笑了笑,大咧咧说道:“城主大人造船容易,能不能下海就两说了,海面上的事情不是那么容易的。不过,城主如果要造船,尽管找我。”
玻璃的买卖赚了大钱,杨鹏就又在天京新城摆下体检帐篷,招兵买马。这一次,杨鹏要再招募五千新兵。杨鹏明白,这乱世里有兵才是最关键的。有了强悍的兵马,巡抚、总兵甚至相国都会尊重你。虽然斩杀契丹不能全部括入囊中,要分给其他高阶武官,但有了战功慢慢升官还是可以的。再说自己这里还面对俩个国家。一个是辽国一个就是大宋,辽国还好说,大宋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因为现在的老百姓还是认可大宋这个皇帝的。
虽然现在的张翔,赵金喜他们都不认可杨鹏的思路,觉得他是在用银子堆出一支强军,实在太败家。但这些人不知道,杨鹏作为一个管理者新城几万人口毕竟想的要多一些,赚钱并不是太难的事情,败家也不是一件傻事。只要手上有越来越多的兵,只要有慢慢提高在俩国之间的地位,杨鹏就有了真正的实力,就能保护好自己的产业,就能赚更多的银子。
而且说起来,天京是个危险的地方,契丹人动不动进来劫掠一番。城池一旦被契丹人攻破,往往就是一阵血洗。天京位处瀛洲的东侧,自然不是安全的地方。从自保的角度出发,杨鹏也要赶紧训练出更多的强悍兵马。杨鹏的兵马待遇优厚,第一批二千士兵都已经奔小康,这是周围几十里的居民都知道的事情了。第二批招兵布告一帖出去,立刻就有几万人涌向了天京新城应募,他们希望加入选杨鹏的队伍,做一个三两月钱,三顿有肉的士兵。
体检、面试按部就班,咸平元年,杨鹏赶在年前招满了五千士兵。新的五千士兵组成了新的一个团,被称为破虏团,团长是杨鹏的第一次救下来的段志贤担任。杨鹏从选锋团中选拔表现优异的军官和士兵到破虏团担任军官,把组织框架搭建了起来。
方老三是破虏团的一名新士兵。他本是沧州西边方家村的一名民户子弟,前几天听村里的读过书人的人说镇上贴了布告,说天京新城招收士兵。天京新城的士兵啊,那是多令人向往的差事啊,以前听村里消息灵通的人说过:天京新城的士兵每天提供三顿管饱饭,餐餐有荤菜,而且还一个月发三两银子。这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好事啊!
虽然天京新城的士兵要出征打仗,却每次都是大胜,没听说有人负伤战死。方老三姐姐已经出嫁,家里有一个大哥、一个弟弟。家里只有旱田三十三亩,怎么看都供不起三个男丁成家。方老三亟待找一个出路!听到天京新城招人的消息,方老三立即和村里十几个年轻人一起来应募,最后一路体检、面试,结果只有方老三一个人被录用了。
他自幼身体健康,又不夜盲,人又老实,符合天京新城士兵的要求。方老三被录用的消息传出去,整个方家村都来方老三家贺喜。方老三的老爹高兴,干脆借了三两银子在家门口摆了两桌流水席,请全村人来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