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关羽、诸葛亮、鲁肃三人设宴接风,当夜尽兴而归,细节自不必提。
此后两日,关羽在短暂地跟大哥叙旧后,便将被派去北边的淮阴,主持以水军袭扰袁军淮河运粮线的工作。
早就在盱眙城下撞得头破血流的纪灵部,毫无疑问会被刘备水军的参战、搞得更加苦不堪言。不仅城池攻不下来,连粮食都可能逐渐难以为继。
纪灵那边的兵力,在六月中其实也有增强过两次,但都没什么用。有赵云张飞在那儿,强攻是无论如何攻不下来的,只能是围困。
关羽本人根本不需要上前线,反正袁军在淮河上没什么像样的水军,除了运粮船就是走舸。他只要负责坐镇后方的淮阴县,尽快编练扩充水军,具体巡逻断粮的任务交给下面的军官执行就够了。
因为鲁肃这几天也跟着一起吃喝闲扯,跟关羽混得挺熟了,惺惺相惜,送别那天他当然也要去码头。
七月十二这日下午,刘备、诸葛亮、鲁肃都来到江边的码头,其余糜竺等人也来了几个。
其他人对于送行的时间、地点都见怪不怪,显然是老广陵了,只有新来的鲁肃还是颇为好奇:为什么会选在下午启程?
他原本以为这只是为了午宴摆酒,但一番觥筹交错后,随着刘备亲自送到长江边的水寨码头,把关羽再次送上艨艟,熟悉地理的鲁肃终于看出不对劲了。
他忍不住问诸葛亮:“关将军为何会直接乘坐艨艟北上?难道他还要先由海陵县驶入东海、再北上至海西县重新驶回淮河么?这些艨艟都是瘦长的快船,如何能抵挡海浪颠簸?”
诸葛亮淡然一笑:“为何要舍近求远走海上?邗沟运河便在目前,走邗沟不就行了?”
这话若是一个兵家小白听了,或许不以为意。但鲁肃偏偏是深谙军事地理的,闻言不由大吃一惊:
“怎么可能?自吴王夫差修邗沟、六百年来,从未听说过邗沟能过大船,最多也就是航行一下走舸罢了。孔明莫非欺我不明地理?”
鲁肃的这个地理认知,在正常情况下还真就没错——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孙策北上只攻合肥而不攻淮阴。
如前所述,在江淮之间,明明是有东西两条水道可以沟通的。
但西边的濡须水和淝水是天然河流,宽阔得多,连楼船都可以开。而邗沟在汉朝时太浅了,艨艟、斗舰强行开过去都会直接搁浅,更别说楼船。
而历史上东吴有大船水军之利,孙权又怎肯舍弃这一利益、只用小船去跟北方人打?曹操也正是因为算定了这一点,所以让张辽等人重点防守合肥,却不太担心淮阴。
直到唐宋,因为邗沟修了闸门,水位抬高,通航能力大大加强(也因为隋炀帝重修的邗沟规格比夫差高),此后以淮攻江就未必再要走合肥了——
比如明末清军多铎南下,就是大船运着红夷大炮、从淮阴走运河直插扬州,史可法殉国,扬州十日。多铎能这么打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运河的通航能力极大提升了,否则多铎也得学孙权或金兀术一样乖乖去啃合肥。
然而,这个时空的汉末,南北之间的江淮战略格局,显然已经被诸葛亮改变了。
诸葛亮几个月前为刘备修的邗沟运河闸门、以及邗沟连接长江的双向分叉河口航道工程。把邗沟全航道的平均水位都提升了,尤其是航道南段连接长江的那个口子,吃水起码比原先深了六七尺,也就能通过大一些的船了。
此刻面对鲁肃的疑问,诸葛亮也就可以很得意地跟他显摆:
“子敬兄不愧是深谙地理的饱学之士,将来定有名将潜力,但也要常常温故知新才好。
这邗沟运河,从四月份开始,就已经不是当年的样子了。河别三月,当重审地理,兄何见事之晚乎?”
鲁肃愕然,一时仍是不解。只因那天他们下船,是直接在长江边的码头下船的,而不是在运河里,他下船后直接进城,还没亲眼见过邗沟的新河道和闸门。
于是他只能骑马跟在诸葛亮身后,一行人最后策马来到运河口,看着关羽的艨艟队先在待北上的停泊河道内排队,又稍微等了一会儿,等到未时过半,江水已涨潮到顶、随后开始退去。
鲁肃这才看到邗沟北上分航道的那道巨大闸门被打开了,长江的淡水顺着细微的水位差涌入邗沟,带着关羽的五十条战船不用划桨不用拉纤,便能自行往北流淌。
鲁肃直到把全过程都看完,才直观地理解了其中的精妙原理,再看向诸葛亮时,表情已愈发敬畏。
这不仅仅是节约民力、治理广陵的问题了。诸葛亮竟是凭一己之力,改变了江淮之间的战略地理啊!
很多旧的屯兵运粮地理知识,就因为诸葛亮开了地图编辑器,都得重新学过了!
“这种改变,会不会对玄德公不利?”鲁肃脑中,立刻冒出了这个问题,但他很快就敏锐地意识到,大概率是不会的。
因为多一个这样的节点,对于水军强而陆军弱的一方,是绝对的利好。这意味着水军强的一方以后不用再盯着合肥一个点死磕北上了,合肥磕不动还可以换磕淮阴。
而对于陆军强水军弱的北方诸侯,这就意味着必须加强淮河防线的兵力,既要重兵把守合肥,又要重兵把守淮阴,白白多占用了北方陆权诸侯一批兵力。
当鲁肃脑补完这一切时,诸葛亮却又云淡风轻地告诉他:
自己当初搞这个小工程,一开始其实只是想节约漕运纤夫、装卸工的民力,顺带治理射阳泽周边的盐碱地,让广陵郡多几百万亩良田罢了……
这工程最初是他大哥希望搞的,免得去年兵败南逃的刘备军士卒家眷冬天没事干,以工代赈。自己不过是具体设计施工,战略规划还是大哥的功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