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要想设置丞相,就必须废除三公,由丞相一人独揽三公之权。三公之中,司空之位本就是曹公所有,这一点无所谓。
太尉之位,自六年前袁术被杀后,杨彪被牵连罢免,后来也没有再任命,如今一直空着,倒也无碍。
唯独司徒之位却不好办。赵司徒乃是跟随陛下多年的老臣了,自从朝廷当年从长安逃回、摆脱李傕郭汜之手时,赵司徒就追随陛下历经艰险,至今已当了十三年的司徒,无有过失。怎好无故罢黜司徒之位、集权于丞相之手?”
司马朗口中的赵司徒,名叫赵温,是跟着刘协一路逃亡来的,已经十几年了,很受皇帝尊敬。不过实际上这个司徒也没有权力,就是个吉祥物。
曹操这些年供着他,也是为了显得吃相好看一点,自己迁都许都后、并没有把原先的朝廷旧臣全部拿掉。
司马懿听得很认真,并不急于发表意见,等大哥说完,他才慎重地帮着推导:“这么说来,司空现在是需要大哥和毛主簿想个法子,找借口把赵司徒拿掉?”
司马朗缓慢而痛苦地点了点头:“正是如此,这可是个得罪人的活儿呐,荀令君也装聋作哑被排除在外了。虽说最终动手的人,已经定了侍中郗虑,但办法还得我和孝先(毛玠)来想。
今日孝先倒是提了一个主意,说是暗示赵司徒过完年后、用司徒每年的举茂才名额,举曹公亲近子弟为茂才,再由曹公谦辞。如此,郗虑便可上表弹劾赵司徒假公济私、不辨愚贤,只求任人唯亲攀附朝臣。
有了这个借口,想拿掉赵司徒的三公之位,就只是走个流程罢了。不过眼下这事儿却有点麻烦,曹公长子曹昂,死于宛城已经多年,次子曹丕,如今年仅十八。
如果逼着赵司徒举一个尚未及冠的少年人为茂才,吃相未免太难看了。而如果让曹公提前给曹丕公子举行冠礼,又容易落人口实,让天下人觉得‘曹公就是为了配合赵司徒举曹丕公子为茂才、才破格提前给曹丕公子行冠礼的’。
到时候,谁还会相信这一系列举动,是赵司徒自行‘希合上意、自作主张’的?肯定会觉得这一切都是曹公授意的。”
司马懿听了大哥这番分析,才算是彻底梳理清楚事情的脉络。
合着曹操这是既想当表字,又想立牌坊。
既要逼着赵温举荐,还要让天下人以为是赵温自己卑鄙无耻、主动舔他。
这事儿,原本的历史上曹操还真就做成了,但问题是原本历史上这事儿要两三年之后才发生,是曹操杀了袁尚袁熙彻底灭袁家之后的事儿。那时候曹丕已经虚岁二十一,本来就该出仕,赵温举荐他,曹操也就没有“配合”的嫌疑了。
现在提前了两三年,曹丕的年龄问题卡在那儿,曹操又不好配合赵温,一时就僵住了。
司马懿梳理清楚这些矛盾,心中也是灵光一闪,突然旁观者清地建议道:“大哥,这有何难?曹公的亲近子弟那么多,未必要拘泥于举荐曹丕公子吧?”
司马朗听二弟似乎有解法,终于眼神一亮:“哦?二弟莫非有良策?我就说你从小聪明,说不定能独辟蹊径。”
这还是司马懿入仕几个月来,第一次正儿八经给人出主意。司马朗见二弟终于也会用谋,不由颇感欣慰。
司马懿也有点小紧张,抖擞精神卖弄道:“举茂才之制,并非局限于举荐新入仕之人。哪怕是已经在职数年的官员,只要依然年轻,且政绩卓异,有展露出奇干之才,也可以举为茂才。
既如此,何不考虑暗示赵司徒,将被举之人换成孙权?孙权自四年前来投,当时年仅十八,后来娶了曹公长女,如今已二十二三。
论年纪,孙权年长曹丕公子四五岁,刚好可以规避及冠的问题。而且孙权如今虽得了名义上的清贵显职和承袭了吴侯爵位,但毕竟还很年轻,又没有实职,扬州之地都被刘备控制着呢。
赵司徒可以上表说,发现孙权人才难得,特举其为茂才。建议朝廷授其另兼实职,赋予权柄。等赵司徒表章一上,曹公就可以自谦,表示‘我的女婿能有什么才干,实在不敢当’,郗侍中再接上弹劾、说赵司徒迎合讨好曹公,岂不是顺理成章!”
司马朗听完二弟的献策,终于豁然开朗。
自己怎么就没想到!要说赵司徒巴结曹公,不一定要举他亲儿子啊!女婿也行啊!儿子年纪不够,女婿年纪刚好够,这不瞌睡送枕头么!
不过,也怪孙权身上已经有一个侯爵了,看起来位置很高,司马朗也是灯下黑,原先没想到这样的人也可以强行举,强行加塞实职。
反正最后举没举成功的结果又不要紧,只要表现出赵司徒确实想巴结曹公、没有节操,给郗虑一个攻击他的把柄,这就够了。
把这些关窍都想通后,司马朗叹服道:“二弟!没想到你也有如此急智,假以时日,你的成就恐怕尚在为兄之上!
听说刘备那边,诸葛瑾当年也曾感叹,说二弟之才远胜于他。当初我刚听说这故事时,还觉得不过是虚伪之语,没想到我们司马家如今也会这样。我明日就向司空秘密献策,建议赵司徒察举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