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41章 难题抛到曹操这边  舍弟诸葛亮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因为刘备的土地,比朝廷所占更为狭长,其首尾难以自顾,最东北端的幽、冀出事了,其他各州的驻军难以快速绕过去增援。

就算去了,幽州苦寒粮少,也不足以支撑长期驻扎重兵,迟早会因转运消耗撑不住而不得不退缩。

所以对刘备来说,要救幽、冀,最好的办法不是直接去救,而是在别的地方直接就地开辟战场,他就能省去转运大军和粮草的耗费了。各州驻军,在哪里吃粮,就在哪里就地进犯朝廷的州郡。”

司马懿这番补充说明,总算是能完全自圆其说了。

曹操听后,也忍不住点头。

确实,这番道理,点到了两个关键,那就是“刘备的领土比曹操的更为狭长”。

如今曹刘双方占有的天下耕地、人口依然是五五开左右,相差一成以内,最多曹操四点五,刘备五点五。

但是,刘备占有的实际总土地面积,也就是把未开发地区也都算上,那肯定是远远超过曹操的。因为东汉的时候南方开发程度相对较低,换言之也就是刘备的地盘明显更地广人稀。

再加上刘备是从西南到东北,呈月牙形、一长溜儿包裹着曹操的领地的。

而曹操的辖区,更加“敦实”,背靠整个天下的西北,实墩墩地七个州挤成一坨。

所以曹操要比兵力的集结调度效率,这方面他是明显有优势的,他的大兵团可以内线作战,哪里吃紧就往哪里运,而刘备要针对性顶住,就得绕个大圈子,交通条件也不如曹操——

当然交通层面刘备还有一个后手保障,那就是他可以海运。如今刘备占据了大汉的全部海岸线,而曹操就是缩在内陆的旱鸭子。

刘备如果充分利用海运,沿着整个海岸线互相支援,也能弥补一定程度的外线作战短板。

只不过曹操因为从来没碰到过大海,这辈子连写《观沧海》的机会都没了,所以他对于海运的认识和理解,肯定是比较肤浅的。刘备能把这个因素利用到何种程度,曹操永远无法充分想象。

这不是智力问题,只是人类没法充分评估一个自己从没真正见过的东西。何况古代信息传递那么慢,又没有别的科技资讯渠道。

综合这种种因素,最终导致曹操觉得司马懿这番分析说得确实有理,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此看来,当初要是早一点见机,一听到刘备可能在幽冀空虚,就集中兵力,强攻渤海,拔除周瑜小儿,说不定是一个良机……可惜错失了。

不过,世事难料。当年荆北之战前,我军不就是在关中和渤海,两个方向佯攻了么,结果文烈带着郭淮佯攻,被马超击败,还折了郭淮。

那时儁乂也带兵进攻渤海,结果一样被周瑜击败,还折了配合他出战的吕旷。东西两战加起来,也折了两三万兵马!如今如何保证这不是刘备的又一次诱敌之计、想让朝廷的主力主动出击,然后他们在防守战中再以逸待劳重创我军!”

(注:那是当年刘表没死之前的事儿,忘了的可以回去看第632章前后的剧情,已经是一百十多章前了。有书友提醒我,说我的书推演得比较狠,后期历史改动都比较剧烈。所以遇到一两百章前就改过历史的重大节点,后文用到时提醒一下给个传送门,免得大家都忘了前置条件接不上。)

曹操的这番疑虑合情合理,算不上多疑。

司马懿刚才那番建议,如果是三四年前提出,那曹操绝对会全盘接受,然后就觉得是自己错失了一个进攻渤海郡、掐断刘备治下的幽州和青徐之间陆上联络的良机。

但问题是,司马懿这番建议,是现在才提出的。而曹操阵营,三四年前在这方面踩过一次坑了。死了郭淮,折了吕旷,损失不可谓不小。

成功会形成路径依赖,失败同样也会形成路径依赖。

人总是对自己的成功经验抱着不放,也对自己失败的教训杯弓蛇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司马懿知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也不是他一个人就能改变丞相想法的,以他的立场,也犯不着去全力改变。

所以,他深呼吸了几口之后,就恰到好处地表达了退让:

“丞相所言甚是,属下确实没有万全的把握保证,刘备之前在幽、冀确实空虚,我军当时如果立刻进攻渤海,就一定能成功。

战局胜败,岂是抓住战机就够了的?还要看前方将士是否用命,临机应变是否得当,千里之外的庙算,终究只是打个基础罢了。

但属下想说,丞相还想平定刘备,指望一点都不冒险,那已是……千难万难,毕竟刘备气候已成。

而朝廷主力,与刘备交战,无非东西中三路,西路已经证明不可能翻越秦岭天险,中路当初只是因为刘表病亡,才临时变成了最好的选择。

如今天下彻底没有第三方诸侯牵制了,丞相要进攻刘备,将来幽冀永远都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在那里竭尽全力还打不过……只怕别的战场更打不过。”

司马懿说完这番话时,也知道说得有些过于“耿直”了,于是一说完就主动免冠顿首,以示恭敬。

曹操一开始听他这么说,还有些生气。

毕竟司马懿的潜台词,已经比较露骨了,无非是说“他觉得自己的计策方略没问题,大方向都对,就算执行不好,也是前线将领打得不好,不是规划不好”。

规划方面,已经找不到更好的规划了!曹操阵营的硬实力就摆在那里,还能怎么样?

司马懿这番话,竟有了那么几分类似于原本历史上、诸葛亮写《后出师表》的意味。

诸葛亮的《后出师表》里,就有过一句无奈的哀叹,“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作为实力相对较弱的一方,如果继续拖下去,最终就是慢性死亡,是干坐着等死,是“坐而待亡”。

那还不如搏一把呢,就算搏不赢,也不该怪进攻主义的决策者,不是决策的问题。

曹操慢慢揣摩着司马懿的话,有那么一瞬间,竟然被司马懿的“忠义”感动了。

是啊,这两年半里,敌我强弱形势变化,发生了多大的逆转?

可是,雒阳朝廷里,有几个心腹敢跟他曹操挑明了说“如今天下,已是敌强我弱了,到了我军不得不搏一把的时候”?

没有,两年半里,没人敢触曹操的霉——这或许也是因为如今曹刘力量对比差距还不明显。

刘备虽然种田两年半后,兵力战力又额外提升了至少两成,但因为还没开打,大家还在用两年半之前的老黄历想问题,对敌人真正实力变化认识不清楚。大家平时闲聊时,都还是建立在“曹刘五五开”的预设背景下展开的。

司马懿这次私下里苦谏,挑明了真相,同时又是这种不让曹操公开丢脸的场合,而且所求所言都是为公,饶是曹操多疑,也觉得司马懿实在是忠义不凡。

“不至于此!你先起来!孤哪里就会因为你说实话怪罪你了!那样孤岂不是成了袁本初之流、听不进逆耳忠言了么!”

曹操豁达地摆了摆袖子,让司马懿不必谢罪。司马懿也恰到好处地重新站直身子,但表情依然恭谨严肃。

曹操站起身,走到他面前,拍了拍司马懿的肩膀,然后温言问道:“那以仲达之见,事已至此,朝廷当如何应对刘备可能的进攻呢?

北线的战机,应该是已经完全错过了吧?如今,就集结重兵于南线淮河、桐柏山、伏牛山一带,应对刘备可能出现的‘围魏救赵’么?”

司马懿倒是很知进退,这种时候并没有立刻显摆。而是淡然谦退地说:“兹事体大,丞相可召集尚书令、御史大夫等共议,属下一介长史,岂敢妄言!”

曹操想了想,也没觉得不对,就让人找荀彧、荀攸、贾诩等人,统统都来见自己,一起讨论对刘备的备战方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