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方案比较繁冗,一时也说不完。不过曹操只是听了个大概,就已经知道司马懿的思路了。
时至今日,曹军始终还是保持着“内线作战”的调度优势的。也就是曹军各个战场之间的相互援助可以来得更快。
而刘备一方,如果遇到了突发情况,比如南北东三路大军,任何一路被敌人优势兵力突然反击了,另外两路要绕个大圈子才能支援过来。
当然,刘备一方也可以选择不直接支援,而是“围魏救赵”,攻敌之所必救,从而把敌人的兵力黏住——事实上从去年腊月到今年八月,刘备军一直就是这么干的。
刘关张在河雒和淮北黏住曹操主力,在曹操的辖区内拉扯出兵力空虚的空挡,给诸葛瑾赵云创造战机进取。
但是现在,随着曹操不断收缩,情况也慢慢发生了变化。
因为越是收缩,曹军那些零碎无险可守的突出部就越少,曹操的“软肋”也越少。
虽然还有些必须死守不可的地方,比如雒阳,但因为雒南三关以南、伏牛山以南的土地曹操都不要了,丢了,所以曹操要守住河雒剩下的地盘,所需的兵力也大大减少了。
以雒南三关之险,加上嵩山和伏牛山,短时间内五万人顶住二十万人的进攻、拖住几个月,都是有可能做到的。
而且,曹军在快速收缩的过程中,也把一些基础设施被破坏、地方秩序崩坏的软肋丢给了刘备。刘备军要消化这些地盘,重新恢复秩序,恢复途径这些地方的补给运输效率,都是需要时间的。
这种恢复秩序和行政效率的努力,短则半年,多则一两年。这一切拖慢刘备一方效率的因素,都会导致短时间内,刘备的软肋变多,而曹操的软肋变少。
当然,这种软肋,再过一两年,就会被刘备彻底修复、掌握。
到时候就像是一些在健身中刚刚力竭和轻微撕裂的肌肉,被重新发育长好,而且肌肉长得比健身之前还更大了。但是在这些肌肉重新修复之前的这段时间差里,它却是处在一个相对虚弱的状态的。不抓住这个机会,就永远没机会了。
曹操把这些道理都想明白后,神色语气也重新变得淡然,他叹了口气,分析道:“所以,仲达的意思,就是让孤择机对南北东三路来犯之敌,观其破绽,挑选其中一路,集结重兵反击?
那你倒是说说,这三路来犯之敌,我军当反击哪一路?在另外两路,又该如何顶住?”
司马懿这次倒是没有犹豫太久,几乎是应声回答:“如今我军要想择机反击,北路之敌有诸葛瑾、赵云、马超、周瑜,东路有太史慈、张辽、高顺、鲁肃。南路有刘关张诸葛亮。
按照目前的前线情报,河北原有敌军战兵十余万众,但是太史慈部被抽调后,剩余不过七八万人。东路敌军,有太史慈的三万人,并鲁肃和张辽高顺的徐州军,加起来差不多也在七八万人。南路敌军最多,刘关张总兵力始终在二十余万。
而朝廷兵马如今总数已不足四十万,在其他几条战线要暂时拖延撑住的情况下,最多集结二十万人用于反攻。如果是在南线反攻,可能还能多筹五六万,但南线的敌人也最强。
朝廷就算集结二十五万人,也难以击破刘关张诸葛亮的二十万。
但如果把二十万人集结在东路或者北路,面对七八万之敌,或许还有机会。只要在一两个月之内,主动寻求反击,野战决战,快速歼敌,到时候再翻身迎战另外两路,情况便可能转机。
不过,因为时间仓促,这种反击战也不可能立刻拓地千里、把失去的土地全部占回来。最多只是歼灭敌军一支主力部队,扭转双方战力的差距。朝廷必须是本着歼敌的目的,而不是占地,否则既要人又要地,最后只会贪多务得,两头落空。”
司马懿一番分析,已经明明白白告诉曹操:如果要打反击战、而且是速战速决那种,挑刘关张为目标,希望是很渺茫的。
敌人二十万,曹军把自己全部主力都堆上去,也未必能赢。
而且刘关张那一路还有个问题,就是至今为止敌军推进的距离纵深不是很大。如果刘备觉得打不过了,马上往回撤一点,就又回到了刘备自己战前掌握的稳固领土上了。
到时候曹操要转守为攻,去攻刘备捏得死死的桐柏山防线,就彻底陷入地理层面的巨大不利了。
换言之,选择南线动手,就算曹操有决心速战速决打野战,刘备也能选择避战,曹操没有非逼敌人跟自己打不可的筹码。
但是在东线和北线,情况就不一样了。尤其是北线,诸葛瑾已经推进了超过五百里了,他背后五百里都是河北大平原,完全无险可守。
河北平原这种地方,就是谁输了谁就得大踏步后退,中间完全站不住脚跟的。赢者通吃、马太效应太明显了。
所以一旦诸葛瑾和赵云周瑜等突然被曹操逼战,要么他们主动放弃刚刚占住的河北中部六郡,直接连退五百里退回渤海。否则,诸葛瑾就得硬着头皮和曹操的主力野战决战!他没有避战的操作空间。
哪怕诸葛瑾想选择“就地龟缩回中途那些城池里死守待援”,也没有这种可能。因为过去半年刚打下来那些城池里,没有一座能像之前的渤海郡南皮城那样坚固、那样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
在冀州大地上,除了邺城和南皮,其他中间那些城池,哪怕经济再发达,但军事上绝对是易攻难守,无险可守的。而且这些地方半年内刚刚易手过,还遭到过战争破坏,诸葛瑾也一直没工夫去修复各处城防。
因为夺取的城市太多了,诸葛瑾就算想修复也不知道先修复哪一座。这样海量的资源无底洞,索性就不投入了。
只要曹操发起反击,诸葛瑾就必须应战,接战,跟曹军打野战,没处躲,也不可能让曹操顿兵坚城之下消耗曹操。
而且曹操很快敏锐地发现,选择诸葛瑾和赵云马超周瑜作为对手,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诸葛瑾那一路得到友军直接支援的速度是最慢的。
刘备军现在就是一条半圆状的“常山之蛇”,击其尾则首要绕过来支援,击其首则尾部要绕过来支援,击其中段则首尾俱至。
诸葛瑾就是首的位置,太史慈张辽高顺鲁肃在中段,刘关张诸葛亮在尾。如果选择打太史慈那一路,敌人南北援军拉过来的距离都要短一半,容易被“首尾俱至”。
这些因素都想通后,曹操的殊死一搏方略也就呼之欲出了:
利用另外两条战线不断收缩、不断丢软肋给刘备拖延时间,所拉扯出来的时间差,集结二十多万兵力,以绝对优势兵力,把刘备军削弱后的、只剩八万人和河北军先全歼!或者是尽量重创。
时间窗口,只有一到两个月,必须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把一切搞定。再慢的话,敌人就有可能增援过来了,或者别的战线防区就顶不住了。
如果成功了,刘备三路大军被灭了一路,这个局也就破了,至少可以和刘备拖平长期打下去,等待别的变故。
但是如果没成功,下场也是非常恐怖的。
曹操完全可以想象,如果这场没打赢,而且集中起来反击的部队还遭受了重创的话,到时候整个太行山和虎牢关以东的地盘,都得彻底崩了。
但曹操别无选择,他只能这条道走到黑。
因为不搏这一把,那就是慢性失血慢性死亡,最多一两年后,关东各地还是要完,还是会慢慢被刘备蚕食。
就算曹操现在立刻醒悟,把所有主力战斗部队都撤往太行山、虎牢关以东,以保存有生力量为绝对重点,那也没用。
因为只靠河雒、并州和关中这几块土地,根本养不活他的三四十万大军,吃饭都能把曹操慢性吃死。
既然如此,那还不如就堵了这一把!
赢了,保住关东剩下三个州,也保住了军队,并且把刘备三路大军中的一路干掉。
输了,丢光关东剩下三个州,也会丢掉相当一部分主力军队。到时候曹军战兵的总规模,甚至有可能会跌破三十万人大关,降到二十多万的样子。
但是,如果只剩下二十多万战斗部队,守关西和河洛并州也还是够用的了,这片土地,差不多也就竭泽而渔养活二十多万军队。这个数字反而是相对“可持续发展”,不至于吃穷吃死的。
既然丢掉关东地盘反正也养不活那么多兵,那就孤注一掷吧!
赢了人和地都能保住,输了人和地都收缩到勉强能相互维持的程度。至于将来,走一步看一步了。
曹操挣扎了许久,长出了一口气,决然道:“孤意已决,即日起悄悄抽调各处兵马,争取半个月之内做好决战准备。然后孤亲率大军赴河北,与元让合力,击灭诸葛瑾、赵云!
成败在此一举!诸文武务必努力效死!仲达,你先去准备,看看抽调何处驻军比较适合,然后尽快报给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