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心中暗叹,知道皇爷爷对李景隆的期望很高,曾经也是觉得李景隆是一位青年才俊的,知晓了他今日模样难免有些失望。
但朱雄英还是劝慰道:“皇爷爷,表哥毕竟还年轻,人生阅历尚浅,遇到挫折也是在所难免。” 大约觉得这话他说出来有些怪,朱雄英随后话锋一转说道:“更何况,那残页上的预言,也未必就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未来,不能仅凭一张纸片,就否定了表哥的所有努力和可能性。”
朱元璋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但眉宇间依旧带着几分担忧,只道:“咱是怕大明后继无人啊,老一辈的开国勋贵们都开始渐渐上不了战场了,即便能上战场,身体也都不容乐观,若是到了你这代,连几个能征惯战的将军都没有,咱怎么放心把大明交到你手里?”
说罢,朱元璋靠在龙椅上,神情间有些惆怅:“而且,想想咱当年从郭子兴元帅那里离开的时候,身边还有二十四个兄弟,有这些生死交托的兄弟帮忙,咱才能从那种困境里挺过去,一个好汉尚需三个帮,难道以后你只能指望李景隆这种将军吗?”
朱元璋提及的这件事情,是三十六年前,也就是至正十四年正月初一的时候,朱元璋因为义军内斗而离开时带在身边的二十四个人,包括徐达、汤和、郭英等人在内,日后均有所成就,鲜少有庸碌无为之辈,可以说堪比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了。
而朱元璋的担忧也确实有道理,除了蓝玉、沐英这种少年从军参与了统一战争,并且在后续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名将以外,大明的中生代将领可以说相当匮乏,最起码勋贵家的孩子里即便是素有将名的徐辉祖、李景隆,在朱元璋看来也确实远逊父辈,或许老四燕王朱棣是堪战的,但其他的呢?也就一个平保儿算是有些名将之姿,还有残页上提到,但现在还寂寂无名的盛庸。
故此,朱元璋不得不为朱雄英以后的事情多做考虑,毕竟培养军中心腹,都是长年累月的事情,而且最好还要聚集在一起才能形成共同的利益关系,仅靠拜访走动是不可能拉拢勋贵的。
“等你手头的事情做完,咱有意扩大府军前卫下辖幼军的规模,也让你接触接触军旅之事。”
府军前卫,在洪武朝的亲军上十二卫中位居第三位,仅次于锦衣卫和旗手卫,是一支独特的侍卫禁军,早在朱元璋当年创建卫队之初,便特设带刀舍人。
而洪武开国时府军前卫更是负有特殊使命,也就是训练幼军,幼军作为府军前卫下辖的单位,由府军前卫全权掌管其的选拔、训练诸事宜,而所谓的幼军,其实就是少年预备军队,直到经过了数年的训练,正式成为府军前卫卫士的,才能称为“带刀官”,也就是所谓的御前带刀侍卫嗯,其实也没那么御前,不是站在皇帝身边,而是在外围警戒。
而幼军里面也不乏少年勋贵子弟进入其中历练,这些年纪还不够的勋贵子弟,在幼军里面训练后,一般会转入锦衣卫的编制里(但实际上并不归锦衣卫管理)成为勋卫散骑舍人,也就是俗称的贵族卫队,是由公、侯、伯、都督、指挥诸人的嫡次子组成的,勋卫散骑舍人的象征意义也远多于侍从意义,朱元璋并不依赖他们确保安全,而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基本的训练和工作环境,后面有什么造化就不一定了,相当于专门给勋贵子弟打开的一个稳定上升通道。
听闻此言朱雄英也是心头一震,他当然明白这里面的重要意义.幼军一直都有,但在他之前的历史上,洪武朝并没有得到大力发展,而是在永乐朝,朱棣为了捧朱瞻基而进行的扩军。
很明显,朱元璋这是要给他培养武装力量了,毕竟在朱元璋看来,等这批开国勋贵凋零以后,明军将领的素质可能不太乐观,所以还是要加强培养,然后把那几个在未来或许能够大放光彩的将领,都调到幼军里面,如此一来,才能确保日后江山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