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6章 文明的差异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为了照顾到这些流落在外,人生无望的子民,鲁国专门制定了一项法律;

该法律规定:若是在其他国家,发现有鲁国之民委身为奴,那只要你出钱赎回这个鲁国奴隶,使其恢复自由身并回到鲁国,你就可以得到鲁国的奖赏。

说白了,就是只要你替鲁国,将鲁国流落在其他国家、并沦为奴隶的子民赎回来,鲁国政府就会报销你赎人的费用,再另外给你一笔劳务报酬。

便是在这个背景下,孔子三千门徒中,最杰出的七十二贤之一的子贡,做出了那件让孔夫子大发雷霆的事。

——好心的子贡专门跑去了邻国,竭尽所能的赎回了许多在邻国沦为奴隶的鲁国人。

将这些赎回的鲁国人带回国,把人带给官府交差;

当官府表示要按照法律规定,按人头奖赏子贡时,子贡却大义凛然的说:我做这些事,并非为了得到奖赏,而是因为我觉得我应该这么做;

你们的赏赐我不能要;

否则,我就会成一个为了赏赐,而非对错,去做一件善事的伪君子了。

子贡如此深明大义,官府自然是乐得省下一笔钱。

但出于补偿子贡的心理,鲁国官府做了一个关键的决策。

你子贡不要我的赏钱,不就是怕损害了自己的名声嘛?

无错版本在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那简单。

——你不要我给的钱,我直接给你搞一波名声好啦!

于是,整个鲁国范围内,都开始大力传播、传颂子贡无私奉献,做好事不图回报的高风亮节。

而在孔夫子看来,子贡在这件事上的所作所为,却是大错特错。

孔夫子对子贡说:你是个君子,愿意单纯为了心中的理想、自己认为的是非对错,而不求回报的从他国赎回鲁人。

但其他人,并不都是你子贡这样的君子啊?

绝大部分人,都没有你子贡这么高的觉悟、没有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更没有这种自掏腰包,不求回报的经济条件。

如果没有你这档子事儿,他们原本或许还会为了得到赏钱,甚至是为了赚钱,而从他国赎回鲁人。

可在你这么做了之后,他们会想:把人赎回鲁国,官府给的赏钱若是收下,那就是‘德行不如子贡’,再也不是旁人口中的君子了;

倘若不收……

凭啥不收啊?

真金白银把人赎回来,又舟车劳顿送回来,凭啥不让我收啊?

我不收这钱,我吃什么喝什么?

以后再遇到鲁人在他国为奴,我又哪来的钱赎人?

真当我有无穷的财富啊?

什么?

收了就不是君子了?

呵;

好,很好。

这君子,我不做了,爱谁做谁做!

人我也不赎了,爱谁赎谁赎!

孔夫子认为,从他国赎回鲁人,原本是一件既可以得到称赞,又可以得到官府奖赏的、名利双收的好事情。

但在子贡闹出这么一出之后,名利双收,就变成了名利只能挑其中一个。

——要么顶着大家‘自私自利的小人’的唾骂灰溜溜拿赏钱;

要么打肿脸充胖子,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夸赞中迷失自我,平白损失好大一笔钱。

后来的一切,也果然不出孔夫子预料。

在那之后,再也没有人愿意从他国赎回鲁人,并前往官府领取赏赐,又或是拒绝接受赏赐了。

这,便是华夏文明史上,第一个有明确记载,且寓意‘有功必须赏’的故事。

而过去几百年,华夏统治者们也始终在贯彻着这一先进逻辑,甚至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功高盖主,封无可封’这种在草原游牧之民看来,令人根本无法理解的事。

——功高盖主?

咋,他是撑犁天神啊?

若不然,咋还能把撑犁之子给‘盖’住?

——封无可封?

不是,为啥要封啊?

他又不姓挛鞮!

封是情分,不封才是本分!

但在中原,统治者想的却是:这么大功劳,不封赏肯定不行,否则底下的人会丧失积极性;

可这功也太大了,把朕赔进去也赏不起啊……

于是,功高盖主,封无可封,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二者似乎各有利弊。

——游牧民族不用头疼‘功高盖主’,农耕文明则不用担心‘有功而不得赏’,从而积极性下降,更或是直接丧失动力。

但事实上,二者孰优孰劣却一目了然。

华夏上下五千年,能因为‘功高盖主’而留名史册的,无不是数百年难出一个的人物!

反观那些因为没有得到恰当的赏赐,而丧失了理想信念,丧失了积极性的人,史书很少会以‘某人’这样的数量词描述;

而是会以‘某某皇帝年间’这样的时间范围,来涵盖整个时代的绝大部分人。

换而言之:有功而不得赏,是国家层面的问题,所造成的影响会波及到一整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

哪怕只有小部分,乃至极少数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奖励,也依旧会让大多数人丧失动力。

反观那所谓的‘功高盖主’?

和绝世名将百年难出一人一样:有资格‘功高盖主’的人,更是纵观青史都凑不出十指之数。

对于封建帝王而言,上下五千年,出十几二十个刺头,平均几百年才出一个?

啧啧;

真是让朕好生‘为难’呐……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