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9章 王屠夫的美名  抗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百姓何其无辜也!”

知县周武元大力以脑击地,竟致额头鲜血渗出,继而血流满面。

游击孙有德虽未以脑击地,却也视死如归,真就愿拿自己一条命换汉川城中数万百姓安危。

“百姓无辜,从前为难民,今为顺民,本将兴兵复明,意欲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怎会为难百姓。”

王五扬手传令,“大军进城,不准杀人,不准抢劫,不准奸银,有违者,悬级城头。”

见状,周武元和孙有德不由松了口气,继而神情复杂看着眼前年轻人。

“你二人仍居本职,文官管好百姓,武官管好手下兵士即可,不必担忧。”

说到这,王五忽的一笑,“若这汉川从此归了大明,你二人便是大明官。若这汉川仍就叫鞑子占了,你二人便继续做那鞑子官。”

言罢,命人将周武元、孙有德带下,各自同明军交接。

待二人走后,不无感慨道:“未想屠城倒屠出民心来了。”

又想清军入关大肆屠城,结果硬是屠出个两百多年的江山来,更是忍不住摇头道:“或许害怕也是一种民心。”

都说得民心者得天下。

满清以事实证明这是个悖论。

当初王五率军初进武昌时,市井百姓无不对明军仇视万分,踊跃参军抗清者寥寥无几,显是“民心”都叫清军屠怕了。

今日屠的妙用反落在了明军头上。

汉川守军畏惧明军屠城开门投降,说时务者也好,说真为百姓考虑也好,都符合王五的利益。

毕竟他手下能战兵马数量有限,攻城牺牲过多实在心疼,也不利下一步“围点打援”。

汉川的不战而降影响到了周边地区,明军所经之处的乡镇也皆无抵抗。

但在向汉阳府城进军途中却发生了一些不太和谐的事。

高大节部下有人血洗了某镇一个大地主家,将人家府上三十多口人全部杀光,家中存银也尽被挖掘抢走。

事情当即报到王五这里。

高大节命人将参与抢劫的二十多名士兵绑了,一脸愧疚的把人押到王五这里请罪。

态度也很明确,要杀要剐,他高大节绝不会皱眉头。

“下不为例!”

未想王五并没有利用这件事杀鸡给猴看,只命将参与抢劫杀人的士兵各打二十大板。

原因在于,这些吴军官兵杀害的不是普通百姓,而是一个于地方盘根错杂、经营多年的大地主。

不说这家地主有恶无恶,对地方士大夫和地主阶级的清洗,本身就符合王五的利益。

某种程度上,城市的士大夫阶层影响力高于农村的地主阶级,但在动员能力这一块,农村的地主阶级反而胜过城市的士大夫阶层。

这就是皇权不下乡的特征。

你让城里的某位老爷动员人手反抗明军,他最多动员自个的家仆和亲朋好友,了不起百多号人。

但农村的地主们若要动员的话,则是整村整乡的动员。

少辄几百人,大辄几千人。

中国历代王朝,不管是乡勇还是团练,其主力都是扎根在农村的地主阶级。

以朴实农民组成的团练队伍,战斗力也是极强的。

王五既决定攻打汉阳城,那肯定是要彻底控制汉阳府,那么当地原有的统治阶级不存在是最好的。

在一张白纸上作画可比在一张已经画过的草纸上作画要简单的多。

用忠实于自己的力量取代另一个不可靠的力量,方式多种多样。

归根结底无非文和武两种方式。

汉川城,王五不准杀人,不代表他不想将城中的原统治阶级清洗掉。

能用则用,不能用便不用。

但这个清洗肯定是文洗。

毕竟,他当众下令“三不准”,没理由自个打自个脸。

但在城市以外地区,手段可以相对多一些、变通一些。

有些事,并不需他自己动手也能达到效果。

当然,眼下他还无意对地主阶级举起屠刀,因为他连汉阳城都没拿下来就急于搞地方清洗,有点半场开香槟的感觉。

人情世故上,也不允许王五将那二十多个吴军士兵军法从事。

原因是人家并不是他的兵,只是奉他老丈人吴三桂之命暗中支援的客兵。

就算王五真要杀人立威,也必须吴三桂点头。

若不经吴三桂就把士兵杀了,吴三桂心里不舒服,汪士荣、高大节乃至这两千多帮他打生打死的吴军将士都会不舒服。

心中若扎下刺,这根刺便永远扎在那。

王五想要的不仅仅是这两千多吴军精锐,他想要的是整个吴周集团!

如此,除非这些士兵十恶不赦,滥杀无辜,否则,他就不能挥动屠刀。

各打二十大板,再让高大节注意一下军纪,这个处置办法显然是较好的。

至于苦主的冤屈,王五也只能保持沉默。

占领汉川后,徐霖就奉命率骑兵继续东进,切断汉阳城同各地联络。

江上这一块,水师也完全执行了禁江令,导致汉阳守军彻底同武昌失去联系,及至明军大举前来,城内人心惶惶。

王五没有急于攻城,因为他想让汉阳城同汉川城一样走一条光明大道,而不是负隅顽抗。

汉川是县城,汉阳是府城,城池规模不同,城墙厚度自也不同。

同时,城内的官员意见也不像小县城一样那么统一,而是有左有右。

左,即降。

右,即守。

明军在王五部署下很快将汉阳城围住,情报表明城中守军有四千多人,但都是守备汛兵。

地方部队,战斗力不高,披甲率也低,火铳大概七八人才有一杆,城上火炮也仅六七门。

因此城中守军不敢出城与刚刚取得荆州大捷,重创几万清军的明军野战。

但明军第一次劝降后,城内也没回应。

“半个时辰后再喊话,不降城破不分老弱男女,皆屠!”

可能是汉川不战而降让王五体会到其“屠夫”威名妙用,于是果断吓唬起汉阳城中的清廷官员来。

也给了城中清朝官员另一个选择——“降者,除民外,余者皆可渡江去武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