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异是继优待俘虏、汉人不打汉人这两个理念后,王五提出的第三个理念。
都是对统一战缐的解释和补充。
如果这也算是一种理论的话,那应该就是王的理论。
瞎子万四文化水平低,可以理解前两个理念,但实在不理解第三個理念。
因为在其看来上官仪就是个狗汉奸,对这种狗汉奸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杀,干嘛要临时用用,用完还给钱礼送走人呢。
“将军,这狗汉奸真帮咱们管几天,回头鞑子肯定饶不过他!”
万四觉得这笔买卖是铁定赔的,白瞎了那三千两纹银,而且他问过了这上官仪是个贪官,这几年在襄阳少说也捞了几万两,就这么让这王八蛋把钱带走有点亏。
“那不更好么?”
王五的回答让万四一头雾水,不解问道:“好?好在什么地方?”
“我不杀汉奸,鞑子却杀汉奸,你说到时还有几个肯真做汉奸的?”
王五笑了起来。
求同存异可以理解为善待汉奸。
但这个“善待”的前提是这个汉奸没有对明军造成太大麻烦,也别像那个应城标榜忠孝的丁知县般叫人厌恶,另外没有对百姓制造太多杀戮,血债不多。
所以上官仪这种是可以善待的。
原因在于一来可以瓦解如上官仪这类官员对明军的“斗志”,潜移默化其为明军的“朋友”,为将来有可能的合作提供便利;
二来这也是替清廷甄别官员忠诚度。
够忠心的明军帮他们处死,不够忠心的明军替他们保留。
甄别到最后,效果绝对胜过百万大军。
三来明军不可能把替清朝当差的汉官全杀了,因为那样做跟与天下人为敌没什么区别。
毕竟,眼下全中国的读书人基本都在替清朝卖力卖命,怎么可能全视为汉奸。
在求同存异这个大理念下,尽可能让汉官与清廷之间离心离德,或是心中存有一丝观望,就是王的理论最大的成功。
清廷那边真要把王五放走的官员全杀了,反而会加速汉官与他们分道扬镳的速度。
瞎子这边理解不了太深层的因素,只觉鞑子真要把上官仪杀了,那后面再被明军俘虏的清官们可能就不愿意回去再替鞑子卖命,如此一寻思觉得这法子也不错,瞧着那上官仪也顺眼的多。
这次明军骗开襄阳城收获相当大,除了襄阳本身是重镇外,就是襄阳城囤积了大量本该拨往前线的钱粮物资。
有很多物资是去年就该运走的,但因道路积雪冰冻问题延误了。
具体数目用王五的话讲是天文级别的。
仅粮食这一块,便足够三万大军食用半年以上。
缴获的军饷也有一百多万两。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西线包围根据地的四万多清军主力,将会在月底迎来全线断粮危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