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7章 吴军的北上方案  抗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因为这条路线是他坚持的进军方向。

原因在于湖南能为吴军提供稳定的粮草来源,不虞大军有断粮危险,另外就是洞庭湖水师将领杜辉、光义等人早年都是张国柱的部下,张有把握劝说他们反正。

有了洞庭湖水师,大军过江便不用担心缺乏船只。

武昌方面虽然有湖广总督张长庚亲自镇守,但湖北已被明军打成一锅粥,因而吴军若从贵州进军湖南,武昌的张长庚就要面临前后皆敌的困境,届时城中人心慌乱,张国柱有七成把握能攻下这座长江南岸的重镇。

为了让王爷采纳自己这条进军路线,张国柱还给加了个“保险”。

这个“保险”自然是占据荆州的王爷小女婿、前番降清又叛清的王耀武(永康)。

即武昌不能速下,便走荆州过江。

“大军一旦过江便当速战速决!”

张国柱强调一个快字,并说吴军极有可能在河南与清军进行一场决定性的会战。

“现藩下各部总兵力十四万余,除留少部分兵力镇守云贵外,其余兵马都当随王爷北上,末将以为只需在河南重挫清军,清廷必弃燕京退守关外,届时大局可定!”

说这话的是总兵刘之复,辽东军出身,一直追随吴三桂。

其对在中原战场野战击败清军主力很是乐观,他估算只要吴军动作够快,清廷能够调集用于在河南阻挡吴军的兵力不会超过五万,骑兵最多一万余人。

十万吴军主力精兵对付五万步骑组成的清军,绰绰有余。

要搁去年,刘之复可能对他的判断要打折扣,就是不可能这么瞧不上清军。

现在却是非常乐观。

原因自是清军在湖北的表现让人不敢“恭维”,也都大跌眼界,没想到入关时那么能打的八旗兵不过区区二十年就堕落成这般无用地步。

“国柱的意思是速战速决,一旦起兵我军便要全力攻取湖南,一刻不得耽搁全军立即渡江北上与燕京一战定胜负。”

方光琛做了个总结,并未就此方案是好是坏表态。

吴三桂点了点头,也没有就此方案表态,而是问吴国贵另外两条路线是什么。

吴国贵忙道第二条进军路线是大军出云南后经贵州遵义入川,全力攻打汉中,兵临西安。

此策最大的好处就是一旦占据西北之地,便能让吴军变得更为兵强马壮。

西北自古出精兵,也出战马。

吴国贵本人就是第二条进军路线的支持者,其意攻占西安后以一部收讨西北各地,主力同当年李自成一样东渡黄河经山西直取燕京。

方案还有另一好处,就是可以得到四川绿营的全力支持,使吴军入陕西的兵马多上几万可战之兵。

缺点在于四川境内人烟稀少,吴军没有办法在此地获得大军所需粮草,因而一旦决定攻略西北就要使出全力,绝不能受到困顿,也绝不能受任何因素影响分兵。

为此,吴国贵也提到了一个“保险”。

这个“保险”自然就是吴三桂最喜爱的大将王辅臣,建议王爷应当马上派人联络王辅臣共同起事,如此西北可定。

“当年李自成自襄阳入西安,西北之地数月遂平,东渡黄河沿途官民望风而降,王爷若亲率我军入陕,末将以为当能再现李自成威风。”

说这话的是总兵高启隆,原为西军将领,永历朝廷封其为宜川伯。永历逃到缅甸后因对局面彻底失望,便领所部两千兵马在丽江投降吴三桂。

拿李自成来比吴三桂显然犯忌讳,但进军西北攻取西安的好处却是实打实的事实。

节堂内支持全力攻取西安的将领有好几个。

吴三桂依旧没有表态,问另一条进军路线是什么。

吴国贵说是大军入湖南攻取长沙、岳州后沿江东下收取江西、江南之地,仿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再行北伐。

这个方案的优点在于以吴军的强大席卷长江下游不成问题,江南又是天下钱粮重地,落入吴军手中不仅能为吴军提供源源不断的钱粮赋税,也能掐断漕运这一给燕京输血的“大动脉”。

只要吴军能安抚地方,获得江南民心,此消彼涨之下清廷必然势衰。

再行北伐,当无往不利。

缺点在于这个方案虽然从长远来看有利吴军发展,但会让清廷获得喘息之机。

此方案的支持者是王屏藩和吴之茂。

张国柱道:“三个方案各有长短,具体还需王爷决断。”

其余诸将也都是这个意思,不管他们支持的方案是哪个,只要王爷采纳其中一个方案,其余人都当全力而为。

因为,机会只有一次。

若不能全力推翻清廷,等待众人的必是身死族灭的下场。

盯着桌上山河形势图看的吴三桂依旧沉吟不语,诸将均耐心伺立一边等侯王爷最终拍板。

未几,吴三桂头抬了起来,看向一直沉默不语的马宝:“三宝,你有什么看法?”

马宝摇了摇头说道:“马宝没什么看法,王爷只要定了,马宝便替王爷冲锋陷阵便是。”

“三宝这性子还是那般洒脱。”

吴三桂笑了起来,问身边的女婿夏国相和胡国柱有什么想法。

胡国柱支持张国柱方案取湖南自荆襄北上中原。

夏国相却提出一个让众人都有些愕然的思路来。

就是将吴军一分为二,一部攻打湖南,一部攻打陕西。

理由是湖南空虚,无须主力都入湖南。

只要能攻占长沙、岳州、常德等地,武昌的张长庚多半就会弃城而走,届时再有荆襄方面接应,安全渡江不成问题。

陕西那边同样如此,以大将统军入川攻打汉中,有四川提督郑蛟麟、总兵谭弘四万余精兵相助,拿下西安也不成问题。

“我军两路同时得手,则清廷必难以判断我军主攻方向,若用兵于河南则黄河以东必无重兵,若用兵于黄河以东则河南同样无重兵”

夏国相打了个形象比喻。

十几万吴军如同两只重拳,以钳形攻势同时发动,以清廷现在的动员能力只能应付一只重拳,如此另一只重拳就能准确击中清廷心脏,迫使其退出关内。

“两路用兵?”

吴三桂若有所思,不管起兵之举是否他真心愿望,他都不希望起兵之后遭遇什么挫折。

所以相比主力只走一路的速战速决方案,双拳同时出击无疑稳妥许多。

毕竟只走一路万一有什么变故,那主动就会立即转为被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