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客人给钱让他去搞发展就行。
对“科研人员”的容错率也是奇高。
胡老二走后,高大捷有些疑惑,说燧发枪经忠武镇实战检验确比火绳枪要好,甚至一杆燧发枪能顶三杆火绳枪,如此侯爷只需让后方大力将火绳改为燧发即可,为何还要想着改铳管。
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了。
王五却是说道:“本侯听说当年北宋和辽国澶渊之盟前夕,有辽国大将萧哒凛率几十人在澶州城下转悠,城上宋军见到之后立即发射一种射程很远的弩箭,结果正中那辽国大将萧哒凛,令得辽军丧胆从而与宋议和。”
说完,对一边的王胜明道:“你是西营出身,当年你们八大王张献忠不就是这么被清兵一箭射死的么?”
“西王是死于清军冷箭,唉。”
王胜明微叹一声,当年要不是八大王亲自带人到敌前探查清军动静就不会中了清军冷箭,八大王不死,西营也不至于落得后面下场。
高大捷反应过来有些吃惊道:“侯爷莫非是想一箭射死达素?”
“我们哪有这么厉害的箭?只是寻思着能不能改改火铳,远远的一铳就能打死人,眼下看怕是不行喽。”
王五笑着摇了摇头,他是真想通过精工细作打造几杆“狙击枪”把达素干掉,现在看来基本不可能。
火铳的射程不是光靠膛线就能增加的,还得需要更合适的子弹,甚至火药还要改进,这些都需要时间。
不是一个想法出来,明天实物就能摆在面前的。
好在,达素终是被他牵着鼻子一步步引到了新野。
五天前,达素率领满汉清军近四万人由邓州出发,声势浩荡的扑向新野,准备与吴三桂的主力一决高下。
哪怕不能取胜,也要重创吴军主力,为燕京后续援军的抵达争取时间。
邓州守将张天福谎报军情,说自己率部与三万余叛军精锐在喘河大战一场,虽自身伤亡两三千,但却成功击退叛军。
可张天福等来的不是达素的夸赞,而是一句反问:“你俘虏的叛军在哪里,割取的首级又在哪里?”
两个问题让张天福当场吓的跪倒在地,双腿不住打颤,老实承认自己只是击退了几千叛军,而不是什么三万精锐。
达素明知张天福的话还有水份,甚至怀疑其说的击退来犯叛军实际是增援途中被叛军击退,为了掩饰战败这才瞒报谎报,但眼下又是用人之时便没有与其计较,只是冷言喝斥一番。
张天福打达素那里出来时,大冬天的后背都叫吓出来的汗水给浸湿,风一吹,冻的他直哆嗦。
鉴于张天福很有可能是被叛军打退,云集在新野的确是吴三桂主力,达素一时也不敢轻举妄动。
此时唐县方面发来急报说总兵汪国全率部增援新野途中被叛军全歼,汪国全本人下落不明。
这个消息让达素意识到叛军是在围城打援,如果坐视新野失陷,叛军下一步必然大举北上邓州,与其让叛军一路无阻兵临城下,不如去解新野之围。
哪怕不能解围,也要重创叛军,为燕京即将抵达河南的援军争取时间。
可等达素率主力抵达新野外围时,方知新野已经被叛军攻陷。
为防叛军大举来攻,达素赶紧命人沿白河两岸布防。
可等了两天却不见叛军来攻,探马传来的消息表明叛军都龟缩在新野城中根本不出来。
新野附近也没有叛军大队人马活动迹象。
达素意识到自己上当了。
攻打新野的叛军绝不是吴三桂的主力,否则不会窝在城中不敢出来。
只是明知上当,达素也已骑虎难下,只能将怒火发泄在谎报军情的汉军都统张天福身上。
张天福也委屈,说吴三桂来了的明明是守新野的临清总兵郑天均,关他什么事。
正白旗满洲都统硕岱替张天福说了几句好话,终是把大将军的怒火给平了下来。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
硕岱率八旗兵先达素一步抵达南阳后立时被张天福盛情款待,吃喝之余还拿了张天福三千两孝敬,这会不替人张天福说话,他硕岱未免太不懂做人了。
满洲正红旗副都统席里森判断纵使城中不是叛军主力,也当有三四万人,否则不可能做到攻打新野同时还能向邓州、唐县分别派出拦截兵马的。
这个判断让帐中的张天福心又突了下,因为他可是咬死叛军是攻打邓州,而不是什么拦截他这路援军的。
好在,达素只是微哼一声没有说什么。
硕岱则推测叛军极有可能是襄阳的西山贼和荆州降而复叛的王耀武部同吴军一部。
之所以打着吴三桂旗号就是引诱大将军率主力南下,从而让东边的叛军主力能够趁机快速迂回到清军后方。
“西山贼什么时候听命于吴三桂了?”
席里森对此着实不解,印象中闯贼的人跟吴三桂可是有血海深仇的。
“此事不重要。”
达素无意去探讨西山贼和吴三桂为何合流,也不想知道二者之间的关系,他只知道自己现在必须要做出决定,是立即掉头返回南阳封堵叛军主力,还是拿下新野城将这支引诱自己过来的叛军偏师歼灭掉。
如果现在立即掉头回撤,应该还来得及在叛军主力杀过来前将他们挡住。
哪怕为此放弃南阳退守河洛防线也是值得的。
但显然新野的叛军不会就这么让他轻易撤回,达素相信只要他率部回撤,城中的叛军一定会尾随追击他。
届时,他的处境就会更难。
真就应了汉人那句话,顾头不能顾尾,顾尾则不能顾头。
实在是不敢轻易下决定。
毕竟他手里这四万人是朝廷在中原的最后一支机动兵力,一旦有失黄河以南必将完全沦陷。
是走还是留,真就令这位与鳌拜齐名的八旗老将左右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