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6章 ,蹭名  临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蒲知府看向记录方临生平的调查,极为详细,从小和村自小表现、风评,到逃难去往县城路上,宋家要粮、老方家闹粮、捉鱼……

“在村子时,本分守己,不显山露水,真正困苦危难之时,却有着挺身而出的担当。”他微微点头,知道彭师爷如何会有‘是个人物’的评价了。

“大人,不妨继续看下去。”彭师爷笑着道。

他看过对方临的调查,这才哪到哪,后面更精彩。

“哦?”

蒲知府听出了这层意思,继续看去:到达县城,因帮扶了小吏一把而分得更多粮食、替四房来府城、路上杀了瘸子刘……

是的,这事也没能瞒过去,不过,彭师爷也好,蒲知府也罢,看了并不在意,不说调查中显示,瘸子刘是手上有着人命的逃犯,只说那种情况,一方面瘸子刘罪有应得,取死有道,一方面方家被逼到绝地,若方临真唯唯诺诺,忍受欺凌,带着重病父母出去淋雨,那他们才会有着失望。

再之后,来到府城,恩怨分明,带着关系亲近的村人找活计;从疯狗口中救下了刘掌柜,进入轩墨斋;瓮堂帮忙,结识董祖诰;早上溜达,拉了徐贤文一把,结识徐阔老;敏锐发现商机,和董祖诰做起粪便生意;斗倒卓三爷……

蒲知府一一看了,感觉方临这经历似乎比小说都精彩,短短不到一年时间,从逃难百姓,将一家人带到如今地步,扪心自问,他未必都能做得到。

更让他注重的一点是,方临每日在学堂路线、茶馆路线散步,看去有功利之心,却不乏赤诚之意,常有帮扶遇困之人,比如去年冬一个摔倒的老倌,又比如前些日子,救了一个下水游泳腿抽筋的学童……可见无论是否贵人,一视同仁,不是只求功利回报。

如此,也就不难理解,在调查中,方临、乃至整个方家有一个的好名声,还是极好的名声!

小和村村人,调查时都在说方临一家、老方家的好话,兄友弟恭,孝顺和睦等等;西巷胡同,街坊邻居也在说好话,都在说方临出息,方家好相处;轩墨斋,从掌柜到伙计,更是无一不说方临好话……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是一种境界,‘通达明白,知世故却又不世故,求功利却又守心克己’,这又是一种境界。”

蒲知府感叹着,评判道:“方临此人,有底线、有魄力、有头脑、有德行,的确是个人物。”

——是的,是人物,而非人才,某种心态上,摆于同等位置。

只能说,卓三爷之事第一次面,辩论会上第二次刮目相看,再有今日的调查,这种曝光效应,让他好感逐次递增,如今已到了一个极高的程度。

身份、地位,会令人敬畏;崇高的德行、人格,同样会让人心生好感、敬意。

人与人交往,身份、地位的确是一种重要因素,但如若确认了德行,哪怕地位不如,许多时候,往往也不会看低对方。方临之事就是这么个道理,有此调查过后,蒲知府对方临另眼相待,某种心态上,视若子侄。

这时,门房过来通报,说方临求见。

“这正说着他,他就来了,让他进来吧!”蒲知府吩咐将方临请进来,彭师爷带着调查材料退下。

等方临进来,蒲知府吩咐丫鬟倒茶,态度温和,似乎比以往更好了些,方临感知到这点,略有猜测,态度一如从前,不卑不亢,说出来意:“大人,我写了本通俗小说,此来是想请您过目掌眼。”

“哦?这是好事。前两日京师发来明文,支持通俗小说,你这也算是响应朝廷政策了。”

蒲知府接过,翻阅看来,一开始还在点评:“写的是三国历史?以演义形式,不错……开篇这首词,很有味道啊,也与此书立意相和,很不错……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战黄巾英雄首立功’,情节引人入胜,同样不错……”

一开始还在点评,可等后续看下去,很快便沉入其中,再不复言,直到足足一两个时辰后,翻着看着,戛然而止。

“没了?”蒲知府看过来,声音中竟有一丝急切。

“大人,没了,后文小子还没有写。”方临说着,给出肯定答复。

“真没了啊!”蒲知府叹息着,又幽幽看了方临一眼。

方临莫名感觉后背一凉,确认一刹那的眼神,那是读者看书断更,想要刀作者的眼神,真的,他今天确认了一句话,想刀一个人的眼神,是掩饰不了的。

不过,蒲知府养气功夫足够失态只是瞬间,很快敛容平复心绪,评价道:“方临,你写了一本好书啊,将三国时代无数人物和时间串联起来,形成一篇皇皇巨著……仅以前三十回的水准来看,不逊色于《水浒传》,甚至犹有过之。若全书能保证同一质量,将来成书,说不得地位还在《水浒传》之上。”

董祖诰都能看出,以他身份地位、所站高度、接触到的信息,自然更是能清晰看出这点。

——其实,蒲知府评价没错,还真不是过誉,前世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相比《水浒传》,流传更广,影响更大,地位的确隐隐尤在后者之上。

“方临,此书好好写,这本书说不得可让你青史留名。”蒲知府感叹着,看向方临目光复杂,其中有着羡慕、失落,以及意兴阑珊。

羡慕自不必提。

还是那句话,著书立说,青史留名,正是古往今来,不知多少读书人孜孜不倦之追求。

而失落、意兴阑珊,则是看到方临,想起自己,人家一本通俗小说就大可能青史留名,而自己寒窗苦读、兢兢业业、治理一方,也不知能否在史书中留下一笔。

‘大概是不能的,由史知今,世人只知道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却有多少知道他们时代中,有哪些名臣,皇帝又是哪个?说不得千百年后,亦是如此,方临之名与《三国演义》一同流传,老少皆知,而他、乃至当世陛下,却都将湮灭历史,籍籍无闻。’一念至此,甚是意兴阑珊。

“小子谨记教诲。不瞒大人,我此来,除了请大人过目此书外,还想请大人为此书作序。”方临感知到蒲知府的一些情绪,心中揣度着,适时开口提议道。

“还有这等好事?哦,我是说……为《三国演义》作序啊,此事我答应了!”

蒲知府大笑着抚掌,喜悦溢于言表,养气功夫都在此刻破功了,这倒也不能怪他,实在是方才还在唏嘘感叹、伤春悲秋,此刻突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大悲大喜,怎能不让人激动失态?

同时,这话也让他思路打开了:自己没有青史留名的本事,但可以蹭蹭啊,就如汪伦,不是就靠蹭李白,蹭出了个青史留名么?对方可以,自己当然也可以效仿嘛!

蒲知府想到这里,目光复杂看向方临:“说不得,我将来青史留名,就因为此事了。若是如此说来,我还占你大便宜,又承了你一个大人情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