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和稀泥
转眼天启元年过去,天启二年来临。
正月十二日,过完年的天启皇帝同意了刘一燝的辞职,这位内阁首辅、东林党大佬在内阁首辅位呆了才半年就落下帷幕,黯然去职。
刘一燝离开内阁后,叶向高接替首辅之职,这次争斗魏忠贤算是赢了一局。
这一日天启皇帝召开朝会,在朝会上提出了关于辽东的问题,让大家讨论如何解决辽东的经抚之争。参与讨论的除内阁成员外,还有九卿、部堂和科道官等。
对于辽东熊廷弼和王化贞不合,经抚之争越演越烈,朝堂各人都是知道的,等到天启让大家说说这个事,辩论究竟谁对谁错的时候,以东林党为首的众人马上就开始表态支持王化贞。
在刘一燝一事上东林党棋差一招,如果王化贞再丢了辽东巡抚一职,东林党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所以无论从那方面来看,东林党都不愿意看见王化贞丢掉辽东巡抚之职,一旦王化贞离开辽东,那就表示东林党对辽东的影响力没了。
从政治角度来看,王化贞肯定是要保的,更何况东林党和熊廷弼的关系并不怎么样。在最初万历驾崩后,言官弹劾熊廷弼一事本就有东林党的影子在,如果不是因为袁应泰的缘故,东林党内部怎么可能让熊廷弼复职?
在东林党旗帜鲜明支持王化贞的情况下,其余官员三缄其口,一言不发。
毕竟,东林党在朝廷的影响力太大,其他各党根本无法和东林党抗衡,再加上新任首辅叶向高又是王化贞的老师,如摆明立场针对王化贞就等于针对叶向高。叶向高可不是普通人,他不仅是东林党大佬,还是两次入阁担任首辅,在朝堂威望甚高,一旦得罪了叶向高,以后哪里有好果子吃。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庭议中有二十七人明确表态支持王化贞,五十二人弃权中立,表态明确支持熊廷弼的只有李精白和徐扬先两人。
李精白是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品级不算高。至于徐杨先就更不用说了,他只是巡视皇城御史。他们两人无论从官职还是影响力等都远不如东林党众人,虽在朝堂上据理力争,表示辽东战事非熊廷弼不可,而且熊廷弼又是朝廷任命的辽东经略,王化贞只是辽东巡抚,无论从哪方面来看,王化贞都应该接受熊廷弼的指挥,而不是和熊廷弼对着干。
对于李精白和徐扬先的意见,东林党表示嗤之以鼻,说熊廷弼骄横跋扈畏敌不前,复职辽东后没有丝毫作为,枉顾朝廷信任。相反,王化贞积极进取,极有能力,而且王化贞所提出的拉拢蒙古林丹汗作为援军,调整防线布置,令毛文龙在后金侧方主动出击牵制后金,同时联络李永芳为内应,这些举措都有实在的操作性。
一旦成功,辽东局面将大为改变,建奴必遭受重创,之前的失地也能一举收复,这也是朝堂众人所期待的。
对于这样的臣子非但不鼓励支持,反而倾向于去支持畏敌不前作风保守的熊廷弼,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想法。难不成你们两个是愿意眼睁睁看着辽东局势僵持不下,坐视建奴越大?这是何等居心?
这话一出,李精白勃然大怒,当即反问东林党人这些话是何意?
当初袁应泰在辽东就是积极进取,热热闹闹做了许多事,可最终结果又是如何?辽东局势复杂,远不是尔等想象的那么简单,假如建奴这么容易解决,那么从万历朝的萨尔浒之战到现在,建奴早就被大明解决了,也不会一败再败,直至今日局面。
李精白认为王化贞的能力别说熊廷弼了,就连袁应泰也不如,这些措施只是纸上谈兵,根本不切实际。就拿东林党提出的这几个措施来看,初一瞧上去似乎可行,可实际上就是异想天开。
王化贞提出的让毛文龙在侧面牵制后金似乎可行,但毛文龙眼下兵少将寡,在辽东本就立足不稳,奇袭镇江的想法虽然不错,可哪怕成功也根本守不住镇江。一旦毛文龙军事行动失败,那么大明就失去了在后金侧后方的一支宝贵力量,况且熊廷弼也不是完全反对这个想法,只是觉得时机未能成熟,希望毛文龙多积蓄力量,等辽东局势稳固后双方同时行动,毛文龙以偏师配合主力再出兵,这才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至于联合蒙古林丹汗就更是异想天开,为了解决后金问题,大明在万历年间就和蒙古人握手言和,双方私下达成联手对方后金的协议。可时间过去了这么久,蒙古的林丹汗又做了些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