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74章 天启的智慧  苟在明末当宗室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对于这种传闻天启皇帝不以为然,甚至还默许传闻的散布。因为天启皇帝很清楚,自己表现的越发“昏庸”就能越让文官尤其是东林党人轻视,他这个皇帝假如摆出一副勤政的模样,那么必然会成为文官集团包括东林党人警惕的对象,到时候文官集团和东林党人就会团结起来和皇帝争夺权利,而天启皇帝也不可能像现在如此置身度外,让魏忠贤替他吸引火力,从而躲在一旁暗中操控了。这就是天启皇帝的政治智慧,现在的发展也正如天启皇帝预料的那样,随着他扶持的魏忠贤地位越来越高,手中的权利也越来越大,魏忠贤已和东林党斗的不可开交。

魏忠贤每进一步,天启皇帝掌握的皇权力量就多了一份,反之也是如此。这种情况下,天启皇帝用这样的方式把自己放到旁观者的位置上,更能减少直接面向自己的政治火力,坐观魏忠贤和东林党越斗越烈,从而控制住朝政大局。

看完一份奏折,天启皇帝凝神思索了片刻,提笔在边上的一张纸上记录了几个字。

对于这些奏折他是不会亲自批阅的,从一开始天启皇帝就故意表现出沉迷木匠活不问政事的样子,为了更好掩饰自己,天启皇帝在看司礼监送来的奏折时从不亲自批阅,批红权直接交由司礼监来负责。

不过谁都不知道,掌握批红权的魏忠贤只是天启皇帝的工具人,这些政事如此处置,天启皇帝自有想法,他每当看完奏折之后对需要处置的事务都会用这样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写下自己的意见,等魏忠贤来取回这些奏折的时候,天启皇帝会把自己的意思告诉魏忠贤,接下来魏忠贤会按照他的想法去批红或者处置。

所以在外人看来,天启皇帝从不批阅奏折是因为不关心政务,可事实恰恰相反,这也是天启皇帝的政治智慧和麻痹文官集团的一个手段罢了。

把奏折放到一旁,天启皇帝取出下一份奏折细看。

这份奏折是督师孙承宗孙老师的,对于自己这位老师天启皇帝不仅尊重,也很重视。去年的时候由于辽东大败,辽东残局无人收拾,孙承宗自请督师辽东得到了天启皇帝的允许,就此孙承宗担任大学士、兵部尚书入内阁,接着就任命其督师辽东。

孙承宗到了辽东后很快就稳定住了局面,随着孙承宗在辽东的布局逐步展开,辽东的局势渐渐有了好转,随后孙承宗向天启皇帝建议,在辽东采取步步为营的战术抗衡后金建奴,这个建议得到了天启皇帝的认可,这几个月孙承宗利用这样的战术稳扎稳打,开始由山海关向东收复失地,眼下已收复了宁远、锦州两地,取得了初步成效。

这让天启皇帝很是高兴,天启皇帝觉得自己用孙老师是用对了,孙老师不是纸上谈兵的赵括,是有真本事的人,他现在采取的战术的确是最合适辽东的战术,虽然这战术看似简单,效果也远不如一战而定那么干脆,可眼下大明在经历辽东几战大败之后已没有了面对后金建奴的绝对军事优势,从全面进攻到战略进攻,再从战略进攻到后来的战略防守,随后又经历了王化贞和熊廷弼的大败后,孙承宗能做到这样程度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

奏折中,孙承宗向天启皇帝汇报了他已着手布置关宁锦防线的布置,关于关宁锦防线的设想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孙承宗已向天启皇帝提出并得到了天启皇帝的认可。现在关宁锦防线的设想已经开始实施,孙承宗也派出了精兵强将前往宁远修筑城池,以确保宁远成为打入辽东的一颗钉子。

对于宁远修筑的具体计划,孙承宗在奏折中仔细讲解了一番,天启皇帝边看边思索,片刻后他站起身来走到一旁,在偏殿的另一处是他平日做木匠的地方,不过谁都不知道在这里还有一个精美的沙盘,这个沙盘是天启皇帝亲手制作的,完全依照辽东的地形弄出来的,他俯身在沙盘上细看,目光落到了位于宁远的位置。

盯着宁远的位置仔细看了好一会儿,天启皇帝微微点头,继续再看手里的奏折,在奏折最后孙承宗讲述了宁远守将的布置,其中包括派遣满桂为宁远守将,祖大寿为副将,另外还让山石兵备道袁崇焕暂负责宁远兵备。

对于袁崇焕此人,孙承宗在奏折中向天启皇帝做了汇报,言语中不仅告知天启皇帝关宁锦防线的设置袁崇焕作为提出人之一功不可没,而且袁崇焕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深受孙承宗重视,这一次让袁崇焕去负责宁远,孙承宗也是起着锻炼此人以备大用的想法。

同时,孙承宗向天启皇帝还提出,希望皇帝能够升迁袁崇焕的官职,毕竟他去宁远只是暂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如朝廷能正式任命再好不过,孙承宗建议任命袁崇焕为兵备使,同时兼参政和按察司之职,如此他负责宁远才算名正言顺。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