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初掌大权
弄完这些,内阁的架子总算是搭起来了,这也让崇祯皇帝松了口气。
为了当好明君,崇祯皇帝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和爱好木匠活哥哥天启皇帝完全不同,崇祯皇帝平日里根本就没个人爱好,他自坐上这个皇位后,就严格要求自己,更因为文官集团的一番吹捧,让崇祯皇帝内心中有着强烈管好这个国家,带领大明再一次强盛的固执。
因为这些缘故,年轻的崇祯皇帝很有毅力,坚持按时上朝,认真看每一道奏书,对待国家事务无论大小都会和内阁阁老、朝廷大臣们反复研究商量。
由于崇祯皇帝的文化水平不高,又没接受过正式的皇帝继承人所受的教育,再加上他又年轻,为做好这些实在是辛苦的很。
要知道大明帝国疆域辽阔,从中央到地方的事务浩如烟海,当初朝廷成立内阁的缘故就是因为皇帝一个人精力有限,除了精力旺盛的朱元璋外后续的皇帝实在是吃不消如此繁重的工作,这才设置了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来分担,之后宣宗又建立了司礼监,以分内阁之权,逐步形成了批红程序,这种制度一直延续至今。
可崇祯皇帝倒好,也许是因为性格的缺陷,又或者想当明君过于迫切,再加上崇祯皇帝亲自铲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为了避免被文官集团和天下人非议,再解决掉魏忠贤后,崇祯皇帝还直接削弱了司礼监的职能,把司礼监的大部分工作直接和他皇帝的职能合到了一起,司礼监从皇帝的辅助机构一下子就成了只盖章走流程的部门。
这种做法更让崇祯皇帝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同时也产生了一个极大弊端。
要知道当年司礼监设置不仅是要替皇帝做事,另一个目的是为了避免内阁权利过大,设置司礼监是为帮着皇帝从内阁分权,而司礼监是太监在做事,太监又是依附于皇权的,这样一来皇帝就能联合司礼监一起对抗文官手中的权利,从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平衡。
作为皇帝只需要找到平衡点就行,杂事和坏人完全可以让司礼监的太监去做,那边强就扶持另一边进行压制,稳坐钓鱼台。
之前的嘉靖就是这样,这可是玩弄政治平衡的高手,而天启皇帝更进一步,直接扶持起魏忠贤打压文官集团,意图在于巩固皇权。
偏偏崇祯皇帝什么都不懂,而且他内心中还有一股迷之自信,也许是因为解决了魏忠贤一事让他的信心爆棚,导致崇祯皇帝以为自己真是大明百年不出的英主了。再加上崇祯皇帝性格中又有着不信任任何人的缺陷,更不知道用人的手段和艺术,一来二去,在防止再一次出现又一个魏忠贤的想法趋势下,崇祯皇帝索性自己卷袖子下场,把司礼监丢到了一边,亲自赤膊上阵。
崇祯皇帝这种做法不仅让司礼监的权利锐减,更造成了明明是当仲裁者和最终决定人的皇帝本人成了台上的直接参与者。这就和裁判亲自下场参加比赛没区别,这样的做法弊端极大,可惜根本没人能提醒崇祯皇帝,而崇祯皇帝自己也没想到这点。
这样干的后果不仅是这些,还让崇祯皇帝在琐事上投入了极大精力。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一直忙到半夜才能睡觉,可就算如此,一日仅仅睡不到四小时的他依旧乐此不疲,整天和打了鸡血一般兴奋,要放到几百年后,这位绝对是让996社畜也甘拜下风的存在。
除了勤,还有检。
真是没有起错的名字,朱由检这个检一点都没错,他登基后不时往外放良宫女,减少宫中开支,一再下令消减自己的吃穿用度,皇帝当到他这个份上也算是独一无二了。
由于崇祯皇帝如此勤勉,更让所有人交口称赞,甚至有文官们还吹捧崇祯皇帝为汉唐以来良所稀见,这更让崇祯皇帝坚定了自己是做的对的。
“皇爷还未就寝?”
乾清宫,曹化淳来到此处,见崇祯皇帝办公的偏殿依旧亮着烛光,不由得询问王承恩。
王承恩苦笑着点点头,他们两人是老相识了,早在崇祯皇帝当信王之前就是一起服饰朱由检的。不过后来曹化淳因为是王安的人,魏忠贤干掉王安后,找了个理由把曹化淳丢掉了南京去,曹化淳离开信王府后,他的位置就被徐应元给替代。
崇祯皇帝继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王承恩和徐应元安排进司礼监,同时派人去南京召回曹化淳。
后来徐应元看不清局势,非但没有帮崇祯皇帝打压魏忠贤反而投靠了魏忠贤,最终随着魏忠贤的倒台也丢了司礼监的职务。
要不是崇祯皇帝看在旧情份上放了徐应元一马,徐应元早就完蛋了。所以曹化淳一回来后就顶替了徐应元入了司礼监,现在和王承恩一样都是司礼监的大太监。
不过和王承恩略有不同,两人在宫中的等级虽然一样,但分工却有区别。王承恩在崇祯皇帝身边伺候惯了,崇祯皇帝也习惯他的伺候,所以王承恩更多的工作是呆在崇祯皇帝身边服侍。所以司礼监那边曹化淳成了实际的一把手,帮着崇祯皇帝掌控司礼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