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辽饷
暂时解决了这个问题,可真正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现在勉强凑了二十万两给辽东那边,离袁崇焕要求的还远呢。崇祯皇帝又不想从自己内库里拿私房钱垫上,可没银子又如何?他是皇帝不是神仙,变不出银子啊!
驿站已经被撤裁了,可撤裁后的效果和崇祯皇帝所想的完全不同,撤裁节约下来的银子就这么稀里糊涂没了,崇祯皇帝心里也胸闷的很。
接下来又没什么可以撤裁的,难不成对官府衙门动手撤裁人员?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驿站是企业编制,官员可是公务员编制,拿企业编制开刀问题不大,可要拿公务员编制开刀,崇祯皇帝就等于得罪了全天下的士大夫,他不懂其他,难道这个道理会不明白?
再说了,这个方法别说实施了,就算是提出了也绝对不可能通过,满朝文武肯定会激烈反对,这可是直接动了他们的根本啊。
所以崇祯皇帝现在已没了继续可以撤裁的可能,可银子的空缺又怎么办呢?这时候有人提出实在不行的话就增税,既然辽东战事缺钱,为解决辽东军费问题,可以向民间加派“辽饷”税,让地方和百姓分摊一下,反正大明地域辽阔,百姓众多,全国上下几千万人呢,一人收一两就是几千万的进账,不仅能解决辽东军费还能填补户部的财政紧缺,一举二得。
这个建议刚刚提出就有人表示反对,反对者说增派赋税要慎重,老百姓的日子过的不容易,眼下大明各地天灾频频,地方也有叛乱迹象,一旦增派这些赋税就再加重了他们负担,并不是什么好办法。
不过反对的意见很快就被压了下去,表示赞同的人是大部分,并且提出加派辽饷是眼下解决财政问题的最好办法,虽然这种做法对百姓有些影响,可相比大局来说这样的影响还是能够承受的。
先苦一苦百姓,让百姓和朝廷同舟共济勒紧裤腰带过一段艰苦日子,袁崇焕不是承诺五年平辽么?只要在五年内解决了辽东问题,那么充其量也就天下百姓苦上五年罢了。
五年之后,等辽东战事平定,天下也太平下来,这辽饷自然就可以停收了,接下来老百姓也就能过上好日子了。朝廷这么做是为了天下啊,为了大明的江山,百姓乃大明之百姓,这点点付出不应该么?
这句话一下子就说到崇祯皇帝的心里去了,崇祯皇帝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自从登基后,崇祯皇帝一直以中兴之主要求自己,每天把自己弄的辛苦万分,先不说天天熬夜看奏折,和大臣们谈话处理国事弄到三更半夜,就连平日里对自己的要求也极为严格,在生活上更是勤俭到了极点,不断减少后宫的开支,以减少宫中支出。
他的御膳简单的很,每次用膳的饭菜就两三道和普通人家没什么两样,就连他身上的衣服破了也不舍得做新的,让自己的皇后在后宫帮他用针线缝补,这皇帝当到他这个份上,也算是前无古人了。
崇祯皇帝觉得自己作为天子都能吃这样的苦,那么作为自己臣民的老百姓和自己同甘共苦也是理所当然的。苦一苦老百姓,大家同心协力过几天苦日子,为的是未来大明的中兴啊!一时间,崇祯皇帝就做出了决定,从善如流听从建议,开征辽饷。
其实所谓的辽饷早在天启年间就有了,不过那时候辽饷的征收是交给魏忠贤来负责的,魏忠贤包括天启皇帝心里都很清楚,靠朝廷赋税是支持不了辽东庞大军费开支的,必须从其他地方想办法弄钱。
不过当时的辽饷和现在的辽饷完全不同,魏忠贤的辽饷只是用了一个名义,但实际上征收的对象不是普通老百姓,魏忠贤心里清楚老百姓苦哈哈日子过的不容易,本来就榨不出什么钱来,与其把精力放在老百姓身上,倒不如把目标放在士绅大族和商人身上。
这也是魏忠贤的阉党被东林党等各党攻击的主要原因,通过在江南等地向士绅大族和豪商们增派赋税,再加上一系列的对外贸易手段,魏忠贤一年给天启皇帝就弄了四百多万两银子,四年中总计搞到了一千七百二十万两,这些钱不仅解决了辽东军费问题,还满足了北直隶和其他地方的财政支出。
随着魏忠贤倒台后,他之前所做的一切都被清算,当初有针对的增派赋税也成了魏忠贤的原罪之一。
可现在倒好,在内阁众人的讨论下,崇祯皇帝居然捡起了当年魏忠贤所做的事,继续征收起了辽饷,而这一次却把征收目标从地方士绅大族和豪商转移到了普通百姓身上,难道这么做官员们会不清楚其中的区别么?当然是不可能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