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90章 取消辽饷  苟在明末当宗室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90章 取消辽饷

手中有钱,心中不慌。

至少两三年里朱慎锥不用担心银子不够的问题,所以就算这一次税款交解出点岔子,也动摇不了朝廷的财政运转。

当然,这个前提是建立在不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前提下,如果有大规模的战争发生,这银子是肯定不够用的,就像这一次光是打退皇太极的进攻,调集重兵驻守长城,军费和其他方面的开支就高达近百万之巨。

从天启朝到崇祯朝,大明的财政开支中最大部分就是辽饷,天启初年,辽东军饷开支达到了高峰,四年内辽饷高达一千七百二十万两,从这个数据来看,每年的辽饷支出为四百三十万两之巨。

等到崇祯朝,辽饷维持在每年三百五十万至四百万左右,几乎占了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全部,如此大的开支却依旧无法让辽东战局稳固,明军在辽东败多胜少,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的实力却越来越强,实在是令人无法想象。

当然了,这些辽饷开支中真正在军队身上有多少其实大家心知肚明,要知道大明正统年间,九边的全部军饷开支仅每年不到三十万两,而现在仅辽东一地就超过了三百五十万两,足足是正统年间的十二倍之巨。

这么多银子,一部分是被上下其手给“漂没”了,用一句不好听的话,朝廷拨款下来还没出京呢,银子就直接少了二至三成,等到了辽东,蓟辽总督、辽东巡抚这些人过一过手,这银子又少了这个比例,最初拨款的一百万转眼就变成了五十万。

这还没完,接着辽东将门各将领拿到银子后,五十万就成了三十万甚至更少,随后因为宁锦防线的修缮又支出一部分,其中又给贪污了不少,最终落到军队的普通士兵头上,原本一百万的军饷就成了十万甚至更少的数额。

在这种情况下,高额的辽饷实际用在实处的仅仅百分之十,有些胆子大的将领们就连这百分之十都无法保证,朝廷拨了这么多钱,从上到下一个个吃得满嘴流油,可军士们却依旧连三餐不饱实发军饷不足,这战斗力如何保证?

辽饷到如今已成了一个黑洞,就算把再多的银子往里面填也填不饱这些人的横欲。

而且从目前情况来看,要以武力彻底解决辽东问题大明很难做到,大明现在内部问题严重,地方叛乱未平,各地天灾频繁,大明的老百姓都快活不下去了,何谈对外战争?

这一次应战是不得已而用之,如果不是皇太极主动出兵,朱慎锥根本不想打这一仗。可既然打了,那么就必须集中力量打赢,只有打赢这一仗,辽东才会太平些日子,吃了大亏的皇太极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再来进攻大明。

而且这次朱慎锥不光动用了自己的主力军队,还调动了土默特各部的底牌,直接包抄皇太极的后路,以此给对方震慑。

这样一来,皇太极以后再想从蒙古绕道过山海关攻击大明就要掂量一下,在没有彻底解决蒙古问题前,皇太极应该不会再冒这种风险。毕竟土默特虎视眈眈,正面的明军又不好对付,皇太极的八旗再能打人数也是有限,哪怕三五个换一个明军,皇太极也承担不了这样的损失。

所以说朱慎锥判断接下来皇太极绝对不会再从蒙古绕行进攻大明,大明只需要在蓟州到遵化一带驻守一支军队,恢复之前蓟州镇的规模,然后遏制住山海关一线的防御,就能把皇太极拦在辽东。

从这点来看,朱慎锥的目的是要改变之前的辽东战略方向,一直以来大明在辽东的战略都是彻底解决当时的后金,也就是现在的大清政权,以消灭对方收复整个辽东为目的。

无论是最初的萨尔浒之战,还是后来孙承宗以守为攻步步紧逼,又或者袁崇焕大言不惭号称“五年平辽”之策,都是建立在这个前提之下。但以目前的大明局势来看,要达到这个目的暂时是不可能的,如果明知不可为而继续为之,那么大明非但要在辽东战场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要不断因为巨额辽饷的拖累导致大明财政进一步恶化,从而使得整个国家虚弱下去。

朱慎锥决定调整辽东战略,由守为攻,与其大量的军费去做根本完成不了的事,倒不如改变战略目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