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38章 锦州之围  苟在明末当宗室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在朱慎锥初任监国时就和辽东诸将去了信件,告知他对辽东战事的打算,其中还特意点到了他的底线是山海关,至于山海关外的其他防线能守就守,不能守可以直接放弃。

朱慎锥不是崇祯皇帝,他可没奢望短时间内就彻底解决辽东问题,如果辽东问题能这么好解决的话也不会打了这么多年了,而且自萨尔浒之战开始到如今数十年的时间里,辽东战场上明军一直就是败多胜少,每年都要投入巨额的军费开支,却始终没有什么进展。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保持辽东战场的进攻姿态是毫无意义的,而且辽东不是关内,明军的防线就在皇太极的眼皮底下,皇太极的八旗精锐随时可以发动进攻,明军却只能被动还击,在这种情况下明军已多次吃亏了,难道这亏还吃得不够么?

建奴问题必须解决,但不是现在。朱慎锥清醒的很,眼下大明虽在往好的方面转变,可内部问题依旧重重。哪怕高迎祥已经处决,可地方各股流寇还在,尤其是张献忠、李自成、罗汝才这最大的三支威胁最大的流寇一日不除,朱慎锥就一日不能安心。

此外还有财政问题,朝廷的党争问题,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等等……。

攘外必先安内,内部问题一日不解决,外患绝不可能彻底清除,现在朱慎锥最为关注的是大明内部,而不是外敌,至于辽东建奴方面只要守住山海关一线,不给皇太极突破的可能,那么大明就能安然无恙。

可朱慎锥虽是这么想,但祖大寿等人却有自己的算盘,就和在龚鼎孳这件事上一样,祖大寿作为辽东将门的领头人却没听从朱慎锥的建议,当皇太极出兵后明摆着是冲锦州城而来的时候,祖大寿没有快速做出反应,甚至都没防备杏山的苏班岱蒙古部,使得苏班岱直接投靠了皇太极,令锦州陷入腹背受敌的尴尬局面。

其实在这种时候祖大寿应该就知道锦州即将要被皇太极包围了,当时祖大寿还是有机会把锦州的军民直接后撤至宁远的,只要全军快速撤回宁远,放弃锦州,哪怕皇太极拿下锦州也只不过是多了一个据点罢了,反而祖大寿的部队就此跳出了皇太极的包围圈,使得皇太极意图围城打援的谋划彻底落空。

但祖大寿却没这么干,一方面是龚鼎孳的缘故,有龚鼎孳在祖大寿放弃锦州谈何容易?恐怕他刚起这个念头龚鼎孳就会出来制止,逼着祖大寿死守宁远了。

另一方是祖大寿自己的侥幸心理,他是锦州主将,锦州又是辽西走廊重要据点,而锦州城内有兵有粮,就算是死守,守上小半年是绝对没问题的。万一能守住呢?不仅有了军功,也能保住自己的地盘,如果直接就这么撤回宁远,丢失了锦州非但无功反而有过,而且作为辽东将门的领袖,祖大寿这样做也会招来手下军士和百姓的非议。

由于这些原因和祖大寿瞻前顾后的心态等,从而造成了目前的局面。现在皇太极包围锦州的部署已经基本到位,祖大寿再想放弃锦州带所有部队和百姓撤回宁远已不可能了。

哪怕皇太极的包围圈不是异常严密,可小股部队的见缝插针可以,但大规模军队甚至百姓的转移是绝对不行的。皇太极又不傻,只要城中的祖大寿一动,他马上就能派重兵拦截,在野外作战明军本就不如八旗,何况还带了这么多百姓,这不是找死是什么?

朱慎锥知道祖大寿究竟是怎么想的,也能理解他的所为,可这样一来锦州的战局就很麻烦了。

锦州被围,朝廷不可能不救,何况朱慎锥也不可能做出这样的决定。一旦朱慎锥坐视锦州的祖大寿部被最终歼灭,那么他这个监国威望必然大跌,那些已经投靠自己的军将,包括许多还在观望两边讨好的官员们肯定会对朱慎锥大失所望,从而使得朱慎锥刚刚稳固的地位就此崩塌。

可救又不是那么好救的,皇太极明摆着采取了围城打援的战术,一旦直接派兵过去一头撞进皇太极布置下的口袋阵,非但无法解救锦州,反而会把所有援军给搭进去。

历史上也是如此,在皇太极围困锦州的时候,崇祯皇帝直接调正在陕西剿灭流寇的洪承畴部至辽东,让他担任蓟辽督师,同时领十五万大军由山海关而出直向锦州为祖大寿解围。

当时的洪承畴很清楚皇太极的布置,更明白解围的风险之大。为此洪承畴采取了稳扎稳打的战术,把手中的军队布置成一个乌龟壳的姿态,以守代攻,每日里只前进十几里地,谨慎异常,以防中了皇太极的圈套。

洪承畴的战法虽然迟缓,却很是有效,在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和建奴多次交手,双方各有胜负,虽没能解除锦州之围,却也大大减轻了锦州方面的压力。

可因为洪承畴的进展太过缓慢,几个月下来战事都未能结束,耐不住性子的崇祯皇帝直接下旨把洪承畴训斥了一番,命令他所部必须快速进军,解除锦州之围。当接了圣旨,实在没办法的洪承畴只能硬着头皮改变了战术,亲自领兵快速进军,但没想正是此举遭受了最终惨败,在松山一战洪承畴全军覆没,而他本人最终也被俘,指挥的十五万大军就此灰飞烟灭。

洪承畴兵败后,锦州的祖大寿彻底失望,他明白已不可能再有人来救他了,心灰意冷之下开城投降,从而导致大明在辽东的宁锦防线不仅丢失,就连最精锐的洪承畴十五万大军再加祖大寿的锦州守军也全没了。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