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三十九章 三五七言  家父李隆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两人的第一番曲词对决,是七言对六言,清平调对田园乐,第二番,变成了五言对七言,边塞对边塞。

如果说第一番,李白靠着超神的技法赢了一筹,那么第二番,无疑是难分伯仲了。

两人的边塞诗,都是非常的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而且无论技法、比喻、写实、引用等等都是登峰造极。

绝对的上乘之作了。

牛逼就牛逼在,两人都是临场发挥,可见脑子转的非常快,都是诗赋一道绝对的天才中的天才。

今夜的宫宴,王之涣和王昌龄也在场,往年肯定没他俩的座位,但是今年加设了数百坐席,自然可以混到一个。

“裴夫人方才的提议,是四人共论,臣以为,王昌龄之‘秦时明月’,王之涣之‘黄河远上’为榜首榜二,王维次之,李白再次,”韦陟朝看台上的李隆基道。

刚才李隆基在询问众卿看法,大家也都一一发表了意见。

其中榜一榜二没有悬念,就是王昌龄和王之涣,剩下的李白和王维,则是比较接近,有人看好李白,有人看好王维。

大家也没有偏倚任何人,都是发表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王昌龄的秦时明月确实太绝了,给人的是一种空前的震撼,而且是出自人家的诗集,可见是精雕细琢之作。

如果没有这首秦时明月,那么王之涣的黄河远上,无疑是目前边塞诗顶峰之作,可惜两大神品同期相遇,为当下的大唐诗坛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这就是为什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因为人家展现出了一种全新的技法,为后来者提供了巨大的参考价值。

今晚的宫宴上,最不缺的就是文学大家和诗赋大能,所以对于李、王这两首新诗的品评,极为消耗时间。

大家都在认真的分析和琢磨,其实也在学习,毕竟两人展现出了超高的诗赋造诣,让很多自诩为诗词行家的大佬,也是自惭形秽。

宫宴上,议论之声从未停下来过。

王昌龄和王之涣就坐在一起,两人也在交头接耳,议论着李王的诗。

其他人都将他们俩的作品定为第一第二,但是惟独他们俩不这么想。

只有行家,才能看出其中的玄妙。

“作诗,需神游天地,俯瞰宇宙,福至心灵之下,凭机缘抓取那一丝真髓,所以名篇大多为妙手偶得,方能浑然天成,”王昌龄感叹道:

“我那篇秦时明月便是如此,置身于幻境之中,神游于天地之外,方有灵光一现,李王急促应制,能出这样的大作,吾所不及。”

王之涣非常认同,点头道:

“确实如此,临时起意本就偏离诗道之奥义,惟有独得胸衿,究其妙旨、方成入神之作,我们需要的是忽然间的豁然开朗,恍然之下的大彻大悟,二人之应制没有堆砌溢词,通篇俗语,难度太大,我亦不能及。”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单从四首诗来评价,严挺之的排名没有问题,但是从人的角度来评价,李王其实更胜一筹。

因为应制,本就难度极大,所以才造成了多为堆砌华丽辞藻,大数人看不懂的无聊诗篇,没有一点值得传颂之处。

但是两人今天在灵感被动之下,即兴创作出两首通俗大篇,其水平实际上是要超过二王的。

关于两首田园诗,孰优孰劣,看台上争论不休,许多大儒也是纷纷下场讨论,可见确实是难分伯仲。

李隆基也不着急,因为现在肯定不是判输赢的时候,那样会给二人接下来的应制造成心理压力。

所以他抬了抬手,场内瞬间安静下来。

“朕很欣慰,在今夜的上元宴,能见到我大唐最负盛名的两位诗家大才即兴斗诗,为节庆之日,增添新趣,也彰显我大唐诗歌之盛,前无古人,”

李隆基起身朝着看台下方道:“等贵妃回来,便为你们设第三题,赐酒,朕为汝二人贺,也为大唐诗歌之兴,贺!”

两人赶忙举杯起身:“贺圣人,贺大唐。”

接着,将杯中美酒一饮而尽。

裴迪眼下已经悄咪咪的摸到李琩一旁,一脸兴奋道:

“两篇田园,定是王维赢了,虽在伯仲之间,但王维这一次咏人了,诗内咸阳侠少、羽林郎更显英武之气,比李白的胡马客,更易被大家认可。”

盖擎对于这番话就不认同了,因为边关冲锋陷阵的,很多都是新融入大唐的胡人、羌人、西域各国人,是一支混合军团,但战斗力一点不受影响,因为这些外族人是真卖命。

而李白诗中的咸阳侠客、羽林郎,到了边镇那都是官,不是说他们不好,而是因为他们只是少数。

李白咏多数,王维咏少数,在盖擎看来其实都一样,但是裴迪的话让他有点不舒服,觉得对方看轻军士而重将官。

“不能以这样论吧?”盖擎皱眉道:

“虽然我也觉得王维此番略胜一筹,但绝不是赢在咏人上面,而是英雄气,李白则是江湖气太浓,两相比较,难免让人觉得落了下乘。”

这就是各人有各人的看法,盖擎本身也会写诗,水平放在凉州,应该也还算凑活,但是在长安,就显不出他来了。

裴迪呢,门阀出身,家中子弟如果从戎,就是走的王维诗里这条路子,所以两人的看法有分歧,是非常正常的。

正好代表了平民与贵族之间的阶层观念。

李琩制止了二人争执,朝盖擎道:

“各有长短,王维在第一局吃了亏,第二局算是找补回来一些,今天在座的,谁能与胡马客共情呢?又有几个人去过边关呢?但是见过京师侠少的可不在少数,所以王维这一局,肯定是赢了。”

盖擎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主看台那边,贵妃回来了,不过人家这次又换了一身装扮,从朱红色改成了杏黄色的礼服,这个颜色就符合贵妃制了。

在与李隆基私语一番后,杨玉环点了点头,接过姐姐递来的金花笺,在上面题了一行小字,由杨玉瑶交给李白和王维。

李隆基眼角的余光瞥到了那行字,微微一笑,假装不知道。

这便是第三题了。

金华笺上的那行字非常简单: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这是出自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的千古名句,描述的是爱情。

那么杨玉环的意思很明了,让他们两个作一首爱情诗,千古诗歌永远都绕不过去的一类题材。

爱情诗的发挥空间就比较大了,你可以描述别人的爱情,也可以描述自己人,你可以描述离别相思,也可以描述炽热情爱。

总之,爱情诗,非常考量一个诗人的功力,因为在他们之前,牛逼的神作太多了。

每一个诗人都绕不开爱情诗,所以名篇辈出。

李王二人对视一眼,虽然一句话没有说,却非常有默契,这一次由李白先来。

这小子又是脱口而出: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草!

王维差点吐血,他怎么也没想到,李白能作出一首完全出乎他预料,完全不在他情感范围之内,两句写景,最后一句咏情的超级神作。

你特么的脑子是怎么长的?

通篇没有一个字描述爱情,但是通篇读下来,又偏偏是绝美的爱情。

牛逼啊!

赋诗,是不受约束的,也不应拘泥于当下,别看眼下是春天,人家照样可以写秋天,诗是充满了想象力的文体。

不受局限的诗,才能最大限度的将诗人的才华完全发挥。

既然是写相思之情,那就不能是春天,春天和相思联系不到一块去,只有孤寂悲凉的秋天,最适合带入情境。

所以李白选秋天,没有一点毛病。

赞叹之声连绵不绝,李白算是彻彻底底露脸了,如果以前只是名声在外,那么现在就是谪仙当面,今年长安的诗词一道,注定要活在李白的阴影之下。

“这个李太白”杨玉环读完这篇极短的小诗之后,也是瞠目结舌。

她读过的诗不少了,但还是第一次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神作降世给她带来的震撼。

诗歌,因为是科举的主考项目,被天下士子尊为正道中的正道,那么贵族阶层自然也将诗赋看的无比重要。

诗词大家,在任何地方,都非常有尊敬,杨玉环眼下对李白的敬重,便犹如黄河之水,连绵不绝。

“他太厉害啊好一个此时此夜难为情,臣妾要哭了,”杨玉环已经是掩面而泣。

李隆基也是赞叹点头:

“古无此体,朕还没见过这样的诗体,这应该算什么?”

贺知章听到此话,赶忙起身道:

“三字为第一句,五字为第二句,七字为第三句,应做三五七言。”

“好一个三五七言,此体自太白始,”李隆基赞叹道:

“诗家之幸,此子确为诗赋一道之伟男子也。”

玉真公主此时已经为王维担心了,因为李白这一首带给人的震撼,仍在所有人的内心流转回味。

确实是绝美,太厉害了。

王维眼下多少有点气馁了,就像是望见了一座高山,而自己犹如暮年老翁,难以攀登。

他本来已经没有争胜之心了,常年禅修,心境淡然,今夜难得被李白挑起了争胜的欲望,如今也在一点一点消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