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36章 旗袍和《青花瓷》吸引老外  帮天后救场,她馋我身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好看好听,成为了《青瓷》破圈最大的卖点。

其实文化输出这东西说白了就是得让别人喜欢。

文化输出,光看阳春白雪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娱乐性。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你很无聊想要找点事做,摆在你面前的有这么几个选项。a:看一部好莱坞超级英雄大片。

b:欣赏一下棒子女团激情四射的舞蹈。

c:奖励自己一把,看一部只有两三个人演出的简单电影。

d:学习中文,了解孔子孟子老子的生平事迹。

答案很明显了,除了头脑发热或者处于贤者模式的人会选择第四个,其他人百分百会从前面三个选项选一个。

所以用所谓的孔子学院来进行文化输出,效果一直都不好,为啥呢?

人都是惰性动物,能躺着谁愿意站着,能舒服谁喜欢吃苦,而学习,恰恰就是一个苦差事。

想要让文化传播出去,就得让大众感到愉悦,让他们觉得这个东西有意思。

比如《中国话》这首歌,就是先从有意思的绕口令开始。

老外们一听觉得这个有意思,会中文的就开始学着唱,不会中文的怎么办呢?那就学呗。

热爱才是学习的第一步,只有对这个东西产生了兴趣,才会愿意去学习,文化才能够输出。

为什么那么多人在看完那些场景简单的电影之后想要去学日语?

因为他们想要搞清楚这些人在说什么。

为什么老外们看完孔子的视频无动于衷不去学中文?因为他们不想知道孔子在说什么。

虽然拿孔子和男优比对孔子他老人家是侮辱,但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中国话》和《青瓷》,走的就是娱乐路线,让老外们觉得这个有意思,好玩,进而产生想要学习中文,去了解瓷器的方法。

而文化输出就在其中。

《青瓷》越来越火,林晚晴唱的和许诺唱的都火了,全球音乐榜上高居前五名。

油管上,一个介绍青瓷的视频,播放量都超过了一个亿。

评论区无数老外们在讨论青瓷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讨论青瓷为什么这么美。

“那么在哪里可以买到呢?”

“有地方可以欣赏青瓷吗?”

华夏的网友们热心地指了一条路——瓷都。

“瓷都欢迎你们!”

“在这里有你们想要看到的所有瓷器。”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受不了诱惑的老外们纷纷收拾行囊踏上了旅程。

华夏民众可望不可即的出国旅游,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家常便饭而已。

赚美元,人民币,这样他们没有任何经济上的压力。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这个宣传语配合上《曾经的你》,在外网火了起来。

很多老外慕名而来,前往他们心中的圣地——瓷都。

第一波文化输出,掀起了中文热,也掀起了华夏旅游热。

对于老外们来说,去一个地方旅游需要考虑的因素跟华夏网友一样。

第一考虑的是这里有什么,好不好玩,是有长城还是有金字塔。

想明白了目的地之后,他们还要考虑这个地方安不安全。

白象那里尽量不要去,不管男的女的,连蜥蜴去了都得被轮,太危险。

大毛二毛那里也不能去,容易有去无回。

中东乱的一塌糊涂,能不去就不去。

相比较而言,华夏安全的不能再安全。

有好玩的,没有危险,还便宜,那还等什么,直接开冲。

在全球音乐榜的影响下,华夏的文化,开始以音乐、旗袍、瓷器作为进攻点向外输出。

第一波输出许诺没有选择京剧这种国粹艺术。

原因很简单,京剧理解有门槛,对国人尚且如此,老外更是两眼一抹黑。

而且说句实在的,京剧并不适合作为文化输出,老外们看的时候很新鲜,但他们看完也就完了,不会去传播更不会去学习。

老外们开始涌入华夏,欧美国家开始急了。

全球音乐榜的目的是为了打开华夏的大门,方便他们搞文化输出,现在倒好,文化没输出,人全特么输出出去了。

这肯定不行啊,欧美开始联合起来,提出了新的方案,各国之间开展规模庞大的电影交流。

以前各国的电影想要进入其他国家是名额限制的。

一年到头也不会超过五十部,而且还要审核,该删的删,该减的减。

想要夹带私货搞文化输出?门都没有。

总局那边一个电话打给了许诺,许诺听到这个条件笑嘻了。

刚想打瞌睡就有人送枕头。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