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晋王亲自去泉州,只为了办三件事
朱棡的计划非常明确,总结起来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朱元璋得知自己的三儿子要亲自去泉州参与平叛,毫不犹豫的提出了反对意见。
“泉州如今早已今非昔比,早在大明还未建立之时,此地的形势便极为复杂。
毫不夸张的说,那就是穷山恶水出刁民。
卫国公的儿子邓镇、宋国公的侄子冯诚,以及鄂国公之子常茂,都是你手下的得力干将。
随便派遣其中一人,率领一部分神机营前往泉州即可,你又何必亲自濒临险境呢?”
朱棡眼神坚定的摇头说道:“明年准备起事的任钧显,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而已。
疥癣之疾,根本就不足为虑。
儿臣之所以要亲自赶赴泉州,主要是为了办三件大事。”
根据朱棡这段时间的了解,明朝自立国开始,便建立了一整套的装备供应机制。
具体来讲就是,把所有的工匠集中起来,计入相应的户籍。
这些人以后就只能做工匠,并且世世代代都是工匠。
这些工匠们世世代代,都只能以做武器盔甲为生。
由朝廷拨款给这些人统一铸造,理论上这样确实可以保证军队的盔甲供应率。
然而由于人为的原因,在明朝匠户的地位,已经打压到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
生活困难的匠户们,自然无法打造出很好的盔甲。
军队所在地的武官,不能直接对这些匠户下达订单的。
如果想要更新装备,就要向朝廷报备。
再由朝廷审核通过后进行拨款,给这些匠户门下达武器订单。
如果在吏治清明的时期,这样做也无可厚非。
然而倘若在官员集体腐败时期,被克扣的拨款到匠户们手里,就没有任何利润可言了。
可即便是没有利润,朝廷下达的订单也要完成,不然就是杀身之祸。
那么如何保证自己还有利润生活,还能完成朝廷订单呢?
唯一的出路就是,制作劣质的武器盔甲,从原料上把利润找回来。
因此在明朝的仓库中虽然存在着巨量的武器装备,但这些东西能不能用,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再加上朝廷的财政状况,一直呈现一个低迷的状态。
朝廷越来越无力支持巨大的军费开销,于是不得不将武器铠甲的订单一降再降。
为了完成任务,甚至不得不用仓库中的旧甲充当新甲,这就造成了明军的装备质量持续走低。
随着装备的性能越来越低,可以发挥的作用也可有可无,士兵们穿着没有太大效果。
这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造的铠甲质量差,质量差没人穿。
没人穿就没有实际意义,没有实际意义质量差就不再是个问题,再造还是质量差。
朱棡这时才意识到,大明钢铁产量提升不上去,很大程度上不是什么生产力不足的问题。
说到底还是贪污腐败太严重,所引发的一连串连锁反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