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吏里面的人,有不少都是当地豪绅的旁系。
知县如果与那些捕快、衙役撕破脸,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得罪当地的豪门贵族。您是出于成本考虑,沿用了‘国权不下县’的地方治理方针。
可到头来却给那些豪门贵族,提供了假公济私的土壤。
论白道知县想办事离不开胥吏,论黑道知县更比不过他们。
换做您是知县,又能怎么对付这些胥吏呢?”
在经过短暂的沉默后,朱元璋皱着眉头说道:“那那咱就禁止当地的豪门贵族去做胥吏,把机会都让给普通百姓的子弟。
他们本身就是农家的孩子,肯定不会像那些豪绅一样鱼肉百姓的!”
朱棡见老爹始终都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索性便直言不讳的反问道:“在外各衙门吏典的月俸仅为一石,您认为除了衣食无忧的豪门贵族子弟之外,普通百姓会让自己的孩子去做胥吏吗?”
就在朱元璋被自己三儿子怼得哑口无言时,太子朱标的声音忽然在御书房外响起。
“爹,您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
为什么就不直接问一问,三弟在太原就蕃期间,如何处理这种情况的呢?”
听到朱标的这番提醒,朱元璋顿时茅塞顿开。
“还是你大哥脑袋灵光,反倒是你这小子说起话来就会拐弯抹角。
现在快跟咱讲一讲,你在太原就蕃期间,如何处理胥吏和县官之间的矛盾?”
朱棡慢条斯理的喝了一口茶,随即才在朱元璋的催促下缓缓开口。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大幅提高胥吏的俸禄待遇,从而促使普通百姓的子弟主动去应聘相应岗位。
另一个办法就是,让现有胥吏看到晋升的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降低他们在本地结党营私的可能性。”
朱标眼神中带着疑惑说道:“我大明目前每年的财政收入,只能支撑8万多人的官员队伍。
如果大幅提高胥吏的俸禄待遇,势必会给国库造成巨大的负担。
可如果将那些熟悉本地情况的胥吏调走,又怎么能够保证继任者拥有同样优秀的工作能力呢?”
朱棡笑着解释道:“凡是太原辖区的县吏,每年都会进行一次政务考核。
只要是可以通过能达到相应标准,就能从没有品级的捕快、衙役,晋升为从九品的巡检。
六房县吏只要在一年内表现优秀并通过政务考核,就能晋升为九品的县主簿。
哪怕是一名身份低微的仵作,同样可以通过平时的优异表现,获得参加政务考核的名额。
实不相瞒,如今被老爹调入朝堂的顾修齐和钟伯弦,就是我从胥吏里面选拔出来的卓越人才。”
朱元璋一脸不解的问道:“虽然我大明仅从九品的官位就多达22个,但大部分都不属于地方官。
你每年都进行一次政务考核,哪有那么多官位给胥吏安排啊?”
朱棡拿起放在桌案上的狼毫笔,写下了“师爷”这个在清朝中后期才发展起来的特殊职业。
“我把师爷分为六种,书启师爷、刑名师爷、钱谷师爷、征比师爷、挂号师爷和账房师爷。
只有通过政务考核的正九品官员,才有资格应聘这个岗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