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棡谦虚地说:“爹,儿臣只是随便想想而已,还请爹多指点。”
谁知就在这时,王景弘忽然说道:“奴婢又想到了一个办法,如果一倍工钱无人响应,那就出两倍来招募工人。实在不行的话,还可以开出三倍的高价。
在重赏之下奴婢不相信,会没有百姓响应开荒。”
朱棡听后皱起眉头,摇头说道:“王总管此言差矣,商贾自当重利。
三倍工钱自然会有百姓响应,可这用人成本岂不是会大幅提高?
况且孤王之前就已经说过,此处百姓大多都是懒惰的。
另外这位茶商,在江南毫无根基、难以约束,这又该如何应对?”
朱标若有所思的说道:“王总管最后提到的这个方法,虽然可能会吸引一些人,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况且倘若成本过高,对茶商来说也是一种负担。
同时对于那些懒惰的百姓,即使给他们三倍工钱,也不一定能保证这些人会认真工作。
此外茶商在江南地区缺乏根基和影响力,难以有效地管理和监督这些工人。
可能会导致工程质量下降,或工期延误等问题,因此还需要寻找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
王景弘转头看向朱元璋,神情惶恐地说道:“是奴婢思虑不周!
此地贫穷落后、资源匮乏,再加上这里的百姓懒惰成性。
如果不提高工钱,很难吸引他们前来做工。
况且这些百姓一向懒散,即使招募到了工人,也难以保证他们会积极工作。
茶商对此又无能为力,如此看来这个问题,似乎没有解决的办法啊!”
朱元璋脸色阴沉,语气严肃地说道:“大明天下面临的难题,比这要多得多,难道我们都要听之任之吗?”
王景弘深知自己理亏,立刻跪地叩头谢罪。
“奴婢只是一个卑微的内侍,平日里竭尽全力侍奉陛下,已感力不从心。
这种国家大事,自然应该由陛下和各位藩王来操心,奴婢实在不敢妄言。”
朱标似乎想到了什么,他叹了一口气。
“爹,三弟之所以设立内书堂,主要是考虑到皇帝需要一些值得信赖的奴仆,来协助处理那些私密的文件。
毕竟其他的官员,无论多么忠诚,也难以保证绝对的保密性。
宦官则不同,他们的忠诚度和保密性,都是无可替代的。
因此当您难以轻易接受大学士们所提出的决策时,宦官的关键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听到这里,朱棡才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
朱元璋一直以来都不愿意,让宦官干预政事。
王景弘刚才的表现,虽然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但实际上却等于是在鬼门关前走了一圈。
尽管后来王景弘努力挽回,但显然已经来不及了。
根据历史记载:宣德五年时,王景弘曾与郑和一同担任正使,并被人们称为王三保。
就在同年的六月,他率领大明船队,参与第六次下西洋。
宣德八年,王景弘与郑和一同率领着船队,开始了他们的第七次西洋之旅。
虽然这一次航行充满了挑战,但他们凭借着卓越的航海技术和勇气,成功完成了任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