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36.第235章 老艺术家们的聚首  1978合成系文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35章 老艺术家们的聚首

十二月,张艺谋穿了件灰色外套,风尘仆仆的走去售报点。

“同志,来份《中青报》。”

他努力装作淡定。

前不久,张艺谋把自己曾拍摄过的一张照片递给了《中青报》,没想到居然收到了《中青报》回信,表示报社将把这张照片发表。

他欣喜若狂。

《中青报》可是国家级的报纸,一个大学生拍的照片能在这样级别的报纸上发表,在全京城,乃至于全国,那都是个特例了。

营业员取来一份给他,张艺谋哗啦啦一翻,马上找到那张他拍摄的照片

——《中国姑娘》

“噫!真发了!”

照片是个女人的背影,普通的白衬衣,过屁股的粗长辫子。

嗯,老谋子的xp或许真是大辫子。

这张照片有大面积的留白,高级感的黑白灰,整幅作品除了一条辫子和人头外,全身几乎看不到影像。

这是张艺谋以前在国厂当工人的时候,托他表妹给他找的一姑娘,名儿都记不得了,心血来潮拍摄了这么一张照片。

某种意义上讲,这人也算第一代谋女郎了,后来去向不明,江湖传言是当了空姐。

吸引别人注意力是人的本性,通俗点说就是谁都爱装比。

像大刘,《三体》获得雨果奖后,面对记者采访,那叫个冷静谨慎、虚怀若谷、主不在乎,当即宣称:“奖项含金量不足。”

到了贴吧,一换小号,话风突变:“这是科幻文学的诺贝尔奖!在美国极受重视!绝对高大上!”

这会儿见到自己的照片发表,张艺谋也和大刘是差不多心态。

一通“咝咝”,恨不得把全京城的凉风都吸进肚子里,使劲儿咂舌,生怕别人听不着他这动静。

“哟,这张照片拍的有点水平啊!”

“构图、光影、人物都有创意!”

“还是个大学生拍的,了不起、真了不起!”

他这边儿闹得动静挺大,不过没多少人理他,本来有个男同志凑过来,张艺谋还挺高兴,“你看,是不是很大胆?”

结果人家根本就不搭理他,直奔售报点。

“同志,今年12月的《人民文学》还有么?”

“有。”

张艺谋见状,尴尬的搓了搓头,把报纸收好,听到营业员和那男同志的交谈。

“这期《人民文学》是作家江弦的小说,就发了他那一篇小说,特有面儿!”

“我知道,我昨儿晚上在图书馆看了一半儿,今儿一早起来再去借就借不着了。”

“哟,那你可看吧,这小说好,读起来那味儿跟《四世同堂》一样,看的时候我全程心都揪着。”

《四世同堂》名气很大,不过在国内是残本,今年人文社出版的《四世同堂》也仅有前面的八十七章,少了后面的十三章,在美国和日本反而能看到完整的英译本和日译本,主要是连载的时候原稿被毁了,还是后来从英文稿补全了这十三章。

“作家江弦的新小说?”张艺谋听得好奇,从手绢里掏出几角,“同志,这期《人民文学》麻烦给我也来一份。”

营业员嗑着瓜子,“可是让你买着了,这都最后一册了。”

张艺谋接过册子,一看,封面上就印着小说标题

——《许三观卖血记》

卖血?

张艺谋来了兴趣。

因为他也卖过。

这事儿是老谋子亲口承认的。

那大概是五六年以前的事了,他玩了几次表哥的相机,对摄影有了兴趣,卖了三个月的血,靠着那会儿在工厂里上班每个月四十块的工资,加上青年工人每次献血的二十块的补助,终于攒下一百八十多块,买了一台当时的海鸥4型相机。

回到宿舍,张艺谋把鞋一脱,盘腿坐在床上,看起这篇小说。

他有个不良习惯,穿鞋不爱穿袜子,这会儿冬天还算是稍微有点异味儿,到了夏天,他穿双胶鞋不穿袜子,一脱鞋那叫一个窒息,陈皑鸽深受其害。

翻开这期《人民文学》,目录前所未有的简短,稍微一翻,第一页就是小说首页。

显眼的“许三观卖血记”几个大字,下方还有一段编者按。

张艺谋平时自诩文艺青年,常阅读《人民文学》,知道他们编辑少有写编者按的习惯,登时忍不住好奇的读了下,第一句便是:

“江弦的这篇小说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光未然”

张艺谋一阵惊讶,光未然的名字谁不知道?这样的人物居然给这篇文章写了句评价,而且评价还这么高?!

他接着往后看去,编辑部先是介绍了法国的“新小说”流派,几年前,塞缪尔·贝克特因“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标志着“新小说”已经得到了西方学界的认可,从而使它成为法国乃至世界现代文学史中的一项经典。

江弦是擅于尝试新文学风格的作家,不落后于西方文学思潮,创作了这篇小说,在此文中,作者不再是一位叙述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听者,他从旁观者的角度讲述了许三观荒诞而平凡的一生。

张艺谋这会儿只有一个感觉,就是:声势浩大,来势汹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