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硕这个人懂市场,知道迎合读者,恶心自己,快乐别人。
“咳咳,我是说,关于‘国际写作计划’这件事,你再多考虑考虑、沟通沟通,不要直接拒绝,毕竟这可是个好机会,是很多作家都想争取的事情,要不是你今年拿了茅盾文学奖,说不定都落不到你头上。”对了,这会儿年假也没7天,整个就3天,大多数人还都是国企职工,3天也放不了,中间还得三班倒.但3天也够用了,7天大可不必,毕竟这会儿不用996,也没多少人在外地打工,更不用刺激消费。
王濛听完点点头,他也理解江弦,毕竟他是有家庭的人了,家庭和事业要均衡开。
从头到尾响个不停。
“主编,主编,不得了了!”
在信的后面,聂华苓再一次真诚的对江弦发出邀请。
“爸,你一个人在家可别乱来。”江弦小声提醒。
他们这首届直播晚会,那是顶了巨大压力办出来的。
蒲白枫顿了顿,解释道:“读者们着急看下半部啊,江弦发了个创作谈,说自己还要好好想想下半卷怎么写,读者们都急了,信里都喊他”
文章里,江弦先讲了,自己和路遥、陈忠实在《延河》编辑王观胜的宿舍里,听王观胜惋惜说,陕北缺少一篇宏大叙事的史诗。
这就更让黄一鹤坚定了一个信念:明年啊,还得请江弦来当顾问!当然了,有夸奖声,也有各种批判、批评的声音,说这点不好、那点不好的。
总之,看完这篇创作谈,王硕身上蚂蚁爬一样急不可耐。
“王濛老师?过年好!”
毕竟老江同志也没什么不良爱好,平时唯一的不良爱好就是打牌。
“您客气、您客气。”
大爷把麻袋放地上,抹了把汗,“我今儿一天,亲戚都没走成,净给你当力工了。”
王濛又和江弦聊了聊去《人民文学》任职的事情,年后很快就要完成接任,到时候又是一堆忙的。
“‘你知不知道有一种感觉叫荒凉?’这是一首歌曲里的话。我当时就这种感觉。‘荒凉’不仅仅是因为身处一块荒凉地域的原因,而且是由于在我的一瞥中,我看到了人类的心路历程。我因此而颤栗以至近乎痉挛。
大爷笑笑,点上烟,“辛苦点倒没事儿,毕竟你们那晚会办的是确实好啊,看得我真可乐,尤其是那个吃鸡,哎呦,真要说,那是你们辛苦啊,弄这么一台晚会出来。”
黄一鹤心中对未来无限畅想。
饶月梅这是做梦也没想过,自己还能有机会出一趟国。
但要说医疗。
拆开一看。
届时,朱琳可以在美国当地进行生产,毕竟这边的医疗条件要更好一些,聂华苓在当地颇有声望,医院里也有认识的朋友。
“.”
等王濛告辞,江弦和家里说了下“国际写作计划”的事情。
饶月梅吐槽一句,又问了江弦一些详细情况,越听越激动。
放下这封信。
不过都没掀起什么风浪。
王濛急匆匆的跨过垂门。
主编皱了皱眉,“骂哪篇文章?”
去的人都是什么级别?萧乾、丁凌、艾青、陈白尘哪个不是文坛的泰斗、元老。
从大年初一开始,观众们给春晚策划组的来信就不停。
直播的时候,观众参与点播的那个热情程度就吓死人了!
最多的篇幅给了江弦最新创作的《最后一个匈奴》。
”
为啥啊?因为上面写的《乡恋》。
总而言之,1983年春晚是彻底火了。
出个京城都费劲。
这会儿国内确实没法比。
“《十月》发的!”
那么。
二来,朱琳也能接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黄导,又是给您的信。”
王濛算是被吓了一跳。
事业在这块黄金高原使事业达到大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这也是单开一页族谱了吧?这年头节奏慢,过年过不完似得,从小年开始慢慢铺垫,除夕达到高潮,直至初七余韵缠绕,中间再干点儿别的,等到正月十五吃完元宵,这年才算是慢慢完事。
结果呢?电话员的纸条,居然要拿盘子来装!一盘子、一盘子,上的比上菜都快!
每一盘堆得都跟座小山!
就连上面的王枫台长也很有可能被牵连。
来信敬悉,迟复为歉。
聂华苓的真诚,以及她提出的条件,的的确确的吸引到了江弦。
因为直播不能够出任何岔子。
江弦也知道,这世界上不存在什么地上天国,只有另个人间。
那是毕加索式的剪纸和民间画,令美国研究者赞叹的绝不同于温良、敦厚、歌乐升平、媚俗的中国民间舞蹈的那个安塞腰鼓,以赤裸裸的语言和热烈的口唇唱出来的陕北民歌,响遏行云的唢呐,450万唐吉诃德式斯巴达克式的男人和女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境内的所有红色根据地都损失殆尽,而陕北依然立于天地间。
“江弦老贼!”
“都是,哎呦。”
流氓罪今年可是大罪。
所以当黄一鹤把堆成小山的观众点播纸条放到广电b长面前的时候,b长同志额头都冒汗了。
她再一次解释了“国际写作计划”,表示在这个期间,没有人会约束,你可以写作也可以不写作,参加活动也可以,抽烟喝酒也可以,开各种派对也可以,一切都是自由的。
如今回首望去,真是每一步都悬之又悬,可是路可算趟过来了。
光听名字,就知道多宏大、多历史。
我甚至生出一种冲动,很想要当面请教江先生:
江弦还纠结着呢。
这次谈论后,这个题材一直萦回在他的脑海中,再也无法丢开,也就是从这次开始,江弦开始有意无意的接触陕北文化,与此同时一篇小说渐渐成形在他的脑海。
“江弦,你咋还拒绝聂华苓女士了?”王濛也马上注意到,自己的语气有些像兴师问罪,他也是关心则乱,马上换个语气。
我不明白,匈奴这个曾经震撼过东西方世界的伟大游牧民族,怎么说声没有了,就从历史进程中消失了?”
后台的四部热线电话,那叫真热!
“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不了不了。”
“你不去?”
编辑蒲白枫跑到主编那里,一脸着急。
“啥玩意?去美国?哎呦,我可听不懂洋鬼子说话,他爹,你会么?”
他也收到了聂华苓的信,聂华苓说了江弦的事情,希望他能帮忙说服江弦。
“最后一个匈奴。”
看到最后,江弦还真有点心动。
很快3月。
“哎,这几麻袋都是?”
“国际写作计划”名额有多宝贵?国内从前几年才开始有机会参加,如今一共才参加了3年。
主编嗅到一股浓浓的危机感。
他来回踱上几步,很快停住,大手一挥。
“让路遥同志赶紧坐火车去京城!”
“务必要把江弦《最后一个匈奴》的下半卷给约到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