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时候正好空出时间。
将贸易计划告知媳妇后,许跃新依旧继续每天在老莫吃饭,中途还真就认识了几位苏联大使馆的工作人员。
这至少是个可喜的进步。
许跃新每次遇到这几位工作人员,都会请他们吃饭,和他们聊天。一来二去的,双方逐渐熟悉,工作人员开始向他透露一些目前苏联的真实情况。
根据他们的消息,苏联目前的经济形势不太好,自70年代末停止增长以来,近两年已出现衰退势头。
像面包、香肠等基本食品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
“所以,还没有到实物短缺的地步,对吧?”
一天,许跃新听工作人员介绍完莫斯科排队的情况,向他问道。
“紧俏归紧俏,不至于短缺。”
名叫阿廖沙的工作人员如实回答道,“只要愿意排队,总还是能买得到的。”
听到这,许跃新内心深呼一口气。
幸好,他当初考虑到了目前和80年代末情况的区别,没有刻舟求剑去准备罐头。
否则就要砸手里了。
“那你们目前最缺的是什么?”
许跃新追问道。
“最缺的……大概就是高质量的汽车、电子产品。”
“拉达牌汽车,车把手一拽就掉。b2牌电视机,画面效果差,还动不动爆炸。”
阿廖沙苦笑道,“从干部到一般公民,都在想办法弄到进口汽车、电视机。”
“当然你知道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搞得到。哪怕是我这样的驻外干部,也会因为级别不够,无法得到进口电视。”
讲到最后,他两手一摊,露出无奈的神情。
“等你熬上去,就能搞到想要的电视了。”
许跃新呵呵一笑,安慰阿廖沙道。
而他的脑袋瓜子,已经在全速开动了。
他搞不到汽车,也无法成批量供应组装完毕的进口电视。
不过,有一样东西他倒是可以提供。
芯片,用来制造电视的成熟制程芯片。
欧美日韩常年封锁苏联,限制科技产品出口,导致他们出现一车难求,一电视难求的局面。
如果能把作为电视机核心部件的芯片卖给毛子,那岂不是能赚取暴利?
想到这,许跃新心动了。
不过心动之余,他没有忘记询问一些问题。
“我知道你们由于受封锁,无法进口造好的汽车、电视机。不过你们为什么不进口一些零部件自己组装?”
在从事一项明显有利可图的生意前,必须搞清楚为什么别人没有做这项生意。
从而避免可能出现的坑。
阿廖沙尴尬地笑了笑。
“这个,你自己去了解一下,应该能知道。”
他神色闪躲地答道。
许跃新从阿廖沙不自然的神态中读出了些什么。
肯定是因为外汇短缺吧。
自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石油价格走低后,苏联的外汇储备就日渐枯竭。
乃至于发展到解体前夕时,出现了想买罐头都付不出美元的情形,需要拿飞机去换。
如此宝贵的外汇,自然轮不到电视机、进口汽车等非民生必要物资使用。
这正好契合许跃新的以货易货计划。
“好的,恕我唐突。”
许跃新礼貌地同阿廖沙说道,接着抬手看一眼劳力士腕表,“我有事得走了,咱们下次再聊。”
说完,他上前付了账单。
“我也要回使馆。”
阿廖沙跟在许跃新身后道,内心对他观感很不错。
起码……他很舍得钱,每次吃饭都是他付账。
离开莫斯科餐厅,许跃新考虑起下次该如何跟阿廖沙打交道。
在苏联,外交和对外贸易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领域,经常有官员在两个部门之间轮换。
后面,他要直接问阿廖沙是否认识外经贸方面的领导,进入贸易主题。
需要斟酌的,则是问法,免得阿廖沙以为自己居心不良被吓跑。
至于为什么以前没问,则是因为许跃新觉得火候没到。
贸然去问,反而不美。
数日后,许跃新又一次在莫斯科餐厅“偶遇”到阿廖沙。
和以前一样,许跃新和阿廖沙再次两桌并一桌,同阿廖沙把酒言欢。
“兄弟,以前都是你坐庄,今天该轮到我了。”
菜上齐后,阿廖沙再次将酒杯斟满,高高举起道,“否则今天不请,以后就该没机会了。”
许跃新心里咯噔一下。
“此话怎讲?”
他同样举起酒杯,面色沉静道。
“我即将期满回国,今天应该是我和你的最后一次聚会。”
阿廖沙露出遗憾的笑容道,“真可惜,刚遇到像你这样投机的朋友。”
他要回去了啊。
那看来必须在今天挑明,和他谈以货易货贸易的事了。
听到阿廖沙的答复,许跃新立即反应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