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已经隐约感觉到,这个末位淘汰制能让如同死水的官场瞬间沸腾起来。
“绩效考核是检阅百官的工作能力,能力突出者获得奖励,至于那些不想干活的,那咱们就给一个机会,给一个惩罚。
首先是规定某个官品,某个重要职务上,一年之内,他因为偷懒缺少了全勤,那么咱们就取消他的一年年终奖。
其次,一年之内,身处于重要职责之上,居然一点功绩都没有,反而让底下出现了事情。
等到了第二年,咱们就削减他的官职,正一品变成从一品,正二品变成从二品,以此类推。
第三年,他仍然是不知悔改,没有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削减官职的责罚继续,这一次加大力度,一次性削减一个大官职,正一品变成正二品,正二品变成正三品。
连续三年一事无成!这样的官员无论身居何职,要我看来,都应该进行革职处理!
有人被安排下去,自然就需要有人能够获得提升。
只是位置就这么少,因此能晋升上来的人,必须是最优秀,最拼命的那一批。
否则光有俸禄上的奖励,没有提升官品的奖励,就意味着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百官的上进心。”
朱标摸着自己下巴,将绩效考核还有末位淘汰制度全部阐述出来。
一瞬间就让沐英感到呼吸停滞是何感觉。
这个法子对于上位者来说实在是太棒了,可对于他这些身居高职的臣子来说,犹如拿着一捆鞭子不停的抽打他。
没有立下功劳,那么他们就会被降职,眼睁睁的看着哪些拼命的同僚不仅获得钱财,还获得一条光明的晋升通道。
发展到最后,谁松懈半分。
抬头一看就发现自己早已被远远抛弃。
他是武将平日没有战事,只需要操练兵马,跟随时警惕边境的风吹草动就行。
可那些在朝廷任职的文官不一样。
文官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
稍微有些意外就是连续长时间的工作。
在这样的制度逼迫下,他们想偷懒都不行。
因为一旦偷懒,就意味着有极个别拼命的下属替代你的位置。
你说说这怎么可能敢休息?
想到这里,沐英就忍不住问道:
“太子,这末位淘汰制度是不是有些苛刻?
你想想,按照你刚才的说法去做,一品官职因为这些事情,不到三年时间就可能遭受到罢免废黜。
真要我说,我认为这有点急了。”
在场的三人,朱标跟朱元璋是掌权者,自然是希望手底下的人拼命干,死命干,拿命干。
可身为臣子的沐英却能站在他的角度理性看待。
无论大小官职,只要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做好自己的事情,不需要犯下什么大错,哪怕是想着安稳也不准。
这对于臣子来说,确实是属于苛刻。
朱元璋瞥一眼沐英,又看了看朱标,想知道对方会怎么回答这个难题。
然而朱标并未对沐英提出的这个问题感到厌烦。
“大哥,你站在臣子的位置认为的这个法子严苛是正常的。
可是大哥,古人有言,为官者,任重而道远!
所处的位置越高,越能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的意境,同时也更应该明白,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道理。
我就拿工部尚书来说。
身为尚书,他需要管理百工,即各种工匠和手工艺人的生产活动。
负责国家的水利工程,监督工程,管理屯田,监管山泽资源。
工部尚书是正二品官职,每个朝代,能成为这个品级的官职都是人才!
他所享受的待遇不知道是多少人一辈子都想不到的,甚至三代人的努力都不比他一年获得的俸禄要多。
这样的官职,如果不对他严厉苛刻一些,你说他怎么有脸面待在这个官职上。
一年当中,没有任何功绩,只会好吃懒做,这样的人不将他革职,难不成留着他继续白吃白喝?
官职设立出来本来就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天下,领头者都这样带头好吃懒做。
我们不对他施加酷刑,他都应该对着咱磕头拜谢。
说白了,末位淘汰制度就是能者居上,庸者下马。
如果哪一天身为尚书者都没有展现出能担任这个职务的能力,那就说明他并不适合担任这个职务。
我相信大明每年科举都展现出大量的人才,有不少人可对着这个职务眼馋的很。
他们当中肯定有人愿意承担这份苦难,为了功名,为了利益,只要能办事,让他们担任尚书那又如何。”
“好!好!好!”
听完朱标的整个计划,朱元璋连续说出三声好。
他现在对自己的这位儿子可以说是相当满意,已经是满意的不能在满意了。
从全勤俸禄,到绩效考核,再到末位淘汰制度,三方联合起来,瞬间就能在满足减少贪污的情况下
还让大明百官瞬间激流勇进的局面。
没有哪一位皇帝比朱元璋更喜欢将百官当成牛马进行指挥。
在老朱看来,百官只有如同牛马一样,勤勤恳恳,不能怨苦怨累的去干活才能是一名好的官员。
事到如今,身为大官的沐英已经对朱标的法子感到相当佩服。
同时他也将臣子的身份,改成站在皇室角度看待这项措施
“太子,可喜可贺呀!如今你想出了这三样制度,将来大明的官场一定能比现在清廉。
未来百姓的日子也就更加好过了。”
沐英是真心实意的为朱标庆祝,他很清楚自己这位弟弟在父亲面前是多么的看重。
同时朝廷百官有不少人也一直希望朱标能站出来。
其原因很简单,朱标执政的时候,远远比朱元璋还要仁善,至少不会杀太多人。
然而现在沐英想想这些官员的幻想真是感到可笑至极。
这三样制度一旦实行下去,受苦受累的就是哪些身处重要职务的文官集团。
他们想休息,绝对不可能,相比于沐英类似的武将,文官需要操弄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哪怕是想要找到漏洞,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
朱标对沐英拱手回应:
“大哥说笑了,这办法虽然好,可对你们当臣子的来说确实是有些严苛,还望大哥不要怪罪弟弟我。”
闻言,沐英哈哈大笑。
“太子所言客气了!我身为都督佥事,自然是应当尽责到自己的职务,否则我哪有什么脸面受封西平侯这样的爵位。”
“大哥,不要老是太子太子的,我小时候你又不是没有带过我,生分了。”
从进入书房开始,沐英就一直对朱标使用尊称,这让朱标感到有些怪怪的。
不过沐英对此倒是微笑解释道:
“现在又不算在咱们私下相处,也不是在我的王府里面。
你身上穿着太子龙袍,我身上也穿着武将文袍,自然是需要遵纪礼法。
不可僭越,此乃臣子之道。”
其实两人逢年过节之间都是以兄弟相称,只是沐英明白眼下场景确实不合适,所以这才解释。
对此朱标也是感到颇为苦恼,只是也没再多说什么。
“标儿,你这个法子到底是怎么想出来的?”
忽然间,朱元璋从中间冒出来这么一句话。
沐英眼神期待朱标会怎么说。
只是面对这个提问,朱标就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但最后还是如实交代了。
“父皇,以您的厉害,应该已经能猜出来这些法子都是出自杨晨之口。
儿臣从他哪里得到提点之后,于是就回到自己书房。
开始举例出来一项又一项,在此基础上,顿悟出了这个法子。
所以这个法子,有八成的功劳属于杨晨,倘若没有他的提醒。
百官俸禄恐怕一时半会都是一件十分难以解决的事情啊。”
“咱就知道是这个小王八蛋!咱以前就应该发现,这家伙的心真脏啊!”
“杨晨是谁?”
得知真的是杨晨说出来之后,朱元璋脸色逐渐变得复杂起来。
一来他没已经猜测到是杨晨才会想出这种令人感到窒息的法子。
二来虽然是儿子更改了一些,但仍然是靠着杨晨。
这种感受,让他这个当父亲的十分不爽。
偏偏他又很认可,加上他对杨晨的感观一直不待见。
犹如矛盾水火之间的碰撞在他内心发生。
“太子,京城当中任职的官员我都认识,似乎没有人叫杨晨吧。
不知道他是何许人?”
在场唯一懵逼的人就是沐英。
他本以为这是朱标自己想出来的,却没想到对方转头就把这么大的功绩安排在一个人身上。
还是一个他从未听说过的人。
面对大哥的提问,朱标显然是有些犹豫,犹豫片刻只能说道:
“这他是我的一个朋友,比较特殊。”
正当沐英感觉原来如此的时候,朱元璋却补充说道:
“沐儿啊,这个杨晨就是我刚才所说之人,他也就是咱给你选的女婿。”
“什么!父皇不是在跟我开玩笑?
杨晨就是找了半天什么优点都没有,最后只能靠着‘年轻’让父皇称赞的人?”
此刻的沐英已经是目瞪口呆,完全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
除了他之外,朱标更是风中凌乱。
“父皇,你要把大哥的女儿嫁给杨晨啊?这件事你怎么没跟我商量呢。”
两个儿子都询问他,朱元璋也感到有些下不来台,最后只能搬出马皇后。
“标儿啊,不是父皇不跟你说,而是这件事是你母后要求的,咱也没办法嘛。
你母后说话,我也不敢阻拦,你说是不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