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37.第137章 阿拉伯数字  大明:穿越后宫,朱元璋傻眼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37章 阿拉伯数字

思绪飘忽,杨晨刹那间把自己从深思过程摇曳回到现实,一切幻想都回到眼前的真实世界。

“如此说,在诸位看来,想要让那些老兵掌握一百以内的加减法,最少都需要一年时间对不对?”

“可我要是说我只需要两个月时间呢?”

“什么?杨兄你知不知道你自己在说什么话?”

“杨小友,你切莫开玩笑,陛下还在此,若是当真了,这恐怕就是军令状了。”

朱标跟杨思义皆是感到错愕。

两个月跟他们提出以‘年’作为界限的时间相差太大了,大到让他们都认为杨晨这是在开玩笑。

“其实说实在话,两个的时间已经算我往长的说了,要是在后世,这两个月能教导一个成年男子掌握更加多的能力,不过我也是为了谨慎才说两个月。”

“杨大哥你不妨把话说清楚点?”

朱标瞪大眼睛看向他,试图让杨晨皆是明白些。

看到一众人仍然是有些困惑,杨晨加以思索解释道:

“在你们看来,掌握收税工作的人肯定是需要有数术本领十分之高超,最少是一年的经验。

可只是让他们收税,那些大老粗的兵肯定会被人欺骗。

所以为了防止他们被骗,还需要教导他们怎么识别账本,掌握算账的能力。

收税可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在后世我们将至成为会计,每上缴一步税务,就需要进行交接上报。”

“可是杨大哥,这算账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交给他们能行吗?”

回想自己当初在学堂苦思冥想一下午都算不明白鸡兔同笼的数学难题,朱棣不由得怀疑那些退伍老兵能行?

杨思义也忍不住再次开口提醒说道:

“你如何能教导这些老兵学习数术还有文字,要知道,数术不单单只是算这么简单,还要会写,往往一本账簿需要书写上千乃至数万个字也不是不可能。”

“杨大人,我要教导他们自然是有独特的办法,而我要另辟蹊跷,开创出一个更加便捷的记载数字的符号。”

杨思义微微蹙眉往下补充道:

“那也不行,就算你说能有更加便捷记载的算数符号,一串数字这么长,你怎么能保证自己的符号就是好的。

仓颉创字到现在经历了数千年发展出多少文字,可数字已经几千年没有变化了。

你都不到而立之年,怎么能敢口出狂言说自己能创造出一种比现在还要好的符号?”

说罢,为了能让杨晨知道自己的水平,于是他用《隋书·律历志》的记载。

把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后七位,用汉字大写的数字写桌面上的宣纸。

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

然而杨晨直接把小学生都能写的阿拉伯数字写在这一行字的下方。

3.1415926。

“什么!”

杨思义登时脸色大变,双手扶在桌子上,朱标赶忙走过来看,坐在上边的老朱也想靠近,不过为了自己的逼格,他没走。

而是在那里探探脑袋。

似乎也想要瞅一瞅到底是什么能让自己的户部尚书如此震惊。

“就就这么简单?加了一个点?”杨思义回过神,恍惚看向杨晨问道。

“不错,就这么简单,3.1415926,同样是以十进制作为考量的数字符号,相比于丈、尺、寸、分、厘、毫、秒、忽,这八种难写的文字。

这些阿拉伯数字更能令人毫无基础的人接受。”

“阿拉伯数字这不是中原的学识吧。”

杨晨一时间最快,直接把阿拉伯数字给讲了出来,杨思义顿时好似抓住了重点,一脸狐疑的看向他。

“你不是从小就在宁明县长大吗?怎么还会这夷人的学识?”

“咳咳咳那什么,杨尚书,杨晨以前曾经接触过远航来到大明做客的夷人,自然会这些夷人的知识。”

再让杨思义追问下去,恐怕杨晨穿越者的身份就要暴露了,老朱赶紧出来打圆场。

作为聪明人,杨思义再傻也清楚自己这个陛下有事情不让他知道。

“不知道杨尚书认为,我这些独特的数字如何?”

说完话,宣纸上已经出现,了一到十的描写。

上面一排是汉字的数字,下面一排则是阿拉伯数字。

相互对应,明眼人就能看出端倪。

“很不错,同样一组账本字数,用你这些怪异的数字来记载,能比用汉字记载的数字还要多上几何。”

能担任户部尚书,杨思义的理解能力远非一般人。

不到几分钟时间就掌握了阿拉伯数字,朱标也是在一旁进行观望。

“杨兄,这些数字跟汉字记载不同,那么加减法方面.”

“那不是什么大问题,数字来来回回就是这几个,我会照着九九乘法表重新拟写一份适合这些数字的新内容,张贴在大门上,别说成年人了,就算是孩子也能熟练掌握,整天都接触这些玩意,死记硬背都能记下来。”

针对数学方面,杨晨已经查过了,很多人们普遍认为,古代没有的分数、开方、平方等等都是舶来词。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这些内容在《九章算术》里面都能找到替代物。

有的字眼都不需要改变,例如分数就是如此。

“数术能使用这些来熟练掌握,可汉字呢?光有数术能力可不足够担任税卫这个职务。”

杨思义这个问题是经过考虑过后才问出来的。

军队文化水平不需要说,大家都心知肚明。

大字不识一个,除了娘们就是各种粗鄙之言。

说是文盲也不为过。

对于这个问题,杨晨也门清。

识字在古代可是一个很奢侈的事情,只有家底丰厚的人才能享受的资源之一。

就连老朱举办的那些学堂也仅仅是教导孩童基本的歌谣诗词,会说跟会写,会认是两个标准。

此刻的大明,杨晨保守估计文盲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也就是说,一百个百姓,只有四五个会书写汉字,至于能不能达到五百个常用字是另外说。

要是标准提高到三千个常用汉字,恐怕选拔标准要从百里挑一上升到千里挑一。

造成这个迹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说经济。

宋朝作为古代封建王朝经济最为繁荣的朝代,百姓识字率已经达到了近乎百分之四十的地步。

从清明上河图就能看出来。

宋朝之后,因为中原受到外族摧残,导致文化差点中断,使得百姓识字率一度接近零。

到了明朝,经过这些年发展,南北融合之下,百姓才好过一些。

只是识字率依旧是一块头痛的问题。

这个时代的百姓只需要锄头跟牛就能干活,而不是后世现代社会,不仅有各种农耕机械还有各种化肥。

这些玩意想要使用,没有一定文化基础都不能理解如何照着说明书操作。加上行动不方便,很多百姓一辈子的认知都是在自己出生的方圆几十里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