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3章 灾荒中的应天府  大明不革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23章 灾荒中的应天府

武昌的暴雨稍停的时候,东厂驻武昌的探子就整理了信息,乘坐火轮船去应天府送信。

行动比鄂国公府的炮船还快。

咸宁三十六年六月十九日,西历1782年7月28日,应天府的大明皇帝朱仲林就收到了消息。

皇帝立刻召集了东厂主要管事。

让他们随时关注长江上游来的船只乘客情况,严密监控朝廷直辖地区的粮食和水运市场行情动向。

然后命令皇家直属的商行立刻行动,购买和雇佣更多的船只,越多越好。

马上去交趾、南越、暹罗、爪哇等地区运粮。

停止发售皇家南洋粮票,同时收购民间的南洋粮票,也就是南洋当季粮食所有权票,相当于南洋粮食期货凭证。

朱仲林成长在商业大发展的时代,对民间商人的德性再熟悉不过了。

商人当然恨藩镇,但恨藩镇的真正原因,还是是藩镇会影响他们赚钱,藩镇不让他们好好赚钱。

传统藩镇贵族霸占土地,不给他们去搞商业经营。

跟上时代的新藩镇贵族,又经常会像鄂国公左家那样,利用身份、权力、暴力控制市场。

这种东西方都会出现的状况,就是启蒙思想形成的直接诱因。

工商业的代言人们,由此开始鼓吹天赋人权,鼓吹人人生而平等,生命和自由都是天生不可侵犯的。

开始鼓吹社会契约论,宣称国家和国王是平民授权签约形成的,所有社会成员都要遵守基本的社会契约,国王也应该在契约范围内存在。

鼓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王和统治者不能利用国家权力干涉商业经营,更不能直接掠夺财富。

资本主义大发展的“社会现实”,催生出了启蒙思想这些“社会意识”。

这些社会意识要求构建与之向匹配的“上层建筑”,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和文化。

最终反过来为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而服务。

但是,鼓吹这些思想的一个基本原因,还是社会权力并不掌握在商人手中。

如果没有藩镇的影响,商人能自由赚钱的情况下,那遇到了灾年的时候,他们也绝对不会心慈手软。

当商人掌控了社会权力之后,也会干出与封建统治者相似的事情。

只是可能会做的比较隐蔽一些,因为他们自己当初鼓吹过的那些道理,总不能明着违背。

资本主义群体掌控社会权力之前,资本主义的思想就是启蒙思想,看上去说起来都格外的光辉靓丽吸引人。

但是资本主义群体掌握了社会权力之后,那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罪恶也就无法继续隐藏了。

所以在资本主义发展时,会催生出另一种新的社会思潮,取代启蒙主义。

大明皇室经过崇祯的改造,现在其实已经是新贵族了,直接经营着大量的商行、农场、工厂。

只是有崇祯这个现代人引导,再加上皇室还是稍微要点脸,维持自己的神圣形象。

通常是凭借信息差经营牟利,这是崇祯带来的更高级的商业掠夺,很少会像鄂国公左家那样直接暴力掠夺了。

所以现在东方的“启蒙”,与西方的启蒙思想,也有很明显的差异。

东方的启蒙基本不反对皇帝,因为大明皇帝看上去更加守规矩,特别是有藩镇做对比的情况下。

同时在崇祯皇帝以后的大明皇室,通常还是工商业的直接促进和领导者。

关键是崇祯改革了大明的科举制度,为大明的工商业群体打开了上升途径,让他们中的精英能够合法的掌握社会权力。

所以东方的启蒙更多的是反藩镇、反夷狄,对应的诉求就是削藩和北伐,已经喊了好几十年了。

崇祯皇帝改造的东西厂,朱简烜的火轮船,在这次大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让皇帝能够抢先一步开始安排布局。

赚钱的同时维持皇权和社会的稳定。

皇商开始行动的时候,民间商行也像是听到风声的野兽,立刻小心的尝试着跟着动了起来。

他们开始尝试收购和雇佣船只并收购粮票。

皇商干什么自己就干什么,就是很多应天府商人的经营原则,绝大部分都会成功。

两天之后,消息灵通的民间商人,也知道武汉发生了大规模水灾,应天府和周边市场立刻热了起来。

大明皇帝同时下达圣旨,明确规定了一个粮价上限,大约是平日均价的两倍。

皇帝的意思很明显,允许普通商人趁机多赚一些,但不允许他们做到颠覆市场秩序的程度。

六月二十日,江水出现了明显的上涨。

六月二十三日,第一批湖北灾民抵达应天府。

应天粮价直接超过了皇帝刚定的价格上限,东厂和锦衣卫进入各大粮行控制局势,粮商们老实配合了一天。

六月二十四日上午,部分粮商没有开门。

中午,大明中央朝廷粮仓、大明皇家商行粮仓、应天府衙粮仓,在应天府城内外主要街道上开场施粥。

皇帝再次下旨,让官差在城内外各处张贴和宣读,自即日起一日两次免费无限施粥。

皇帝知道,只要给灾民持续供应免费的饭食,稳住他们不要闹事。

等更多的南洋粮食运上来,商人也不会搞事了。

以前可能要坚持三到四个月,现在朝廷有了大量火轮船,只需要坚持一到两个月就行了。

之后把集中起来的灾民逐步送去海外,这场天灾也就熬过去了。

这是崇祯时代形成的标准流程。

但这么干前提,是朝廷和皇帝能搞到足够多的粮食。

大规模开发南洋,在当地搞大型农场,就是这套流程能实施的前提。

同时还要求,中央朝廷的基层机构有基本的执行能力,不至于把大部分粮食贪墨掉。

这一点在天子脚下,在应天府及附近几个府做的比较好。

越远就越是难以执行到位了。

不过应天府扼守长江咽喉,本来就是大明本土的贸易中心。

灾民们也知道在应天府能活下去,到了应天府才有机会去海外开荒,也会自发的向应天府集中。

民间商行也都很有经验。

发现朝廷开始不限量的施粥后,很多关门的粮食行也就陆续开门了。

现在不卖粮食,那可能一点都赚不到。

现在开门销售的的话,至少能比平时多赚很大一笔钱。

一切似乎都在按部就班的进行。

时间很快就到了月底,越来越多的灾民不断涌入应天府,四川的灾民也开始出现在人群中了。

很多民间工厂不约而同的宣布:

“现在湖北、四川大水,行情自然也不景气,工厂商行不赚钱,下月工钱减半,但免费提供饭食……”

有些工人唉声叹气的接受了现实。

有些工人无法理解,马上遭到了东家和掌柜的白眼。

有些掌柜的非常直白的跟工人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