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最重要的飞机是对地攻击机,而不是负责空中对抗的战斗机。甚至于他们根本就没有空中对抗的概念。
正式定型编号“新战一型”的这型飞机的外观,看上去与美国五十年代的a4天鹰攻击机非常类似。
因为朱简烜觉得机头进气很丑,所以采用了天鹰和f9f-6美洲狮类似的进气设计,进气口位于翅膀与机体的连接处。
飞机的各项参数也与天鹰非常接近,长度12米,翼展12米,最大速度每小时900公里,最大航程3000公里,最大载重量4000公斤。
这个新战一型,当然不是大明制造出来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在此之前其实造了一些类似德国二战的me262和ta183,以及类似英国的流星等更早期和初级的喷气式飞机。
但都按照朱简烜的要求和指示,停留在了摸索、验证、试验阶段,并没有考虑大规模量产。
因为大明不是二战的德国和英国,并不急切的需要将不成熟的技术用于军事上,期待其在极端恶劣的战场上获得优势。
大明不但没有那种冒险性的需求,甚至还因为相对敌人而言优势过大,军事装备发展已经逐渐超出实际需求了。
甚至于如果没有朱简烜的直接要求,没有朱简烜始终如一的提供人员和资金,喷气式飞机的研究都未必能继续进行下去。
在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看来,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已经让大明空军冠绝天下了,继续搞喷气式已经属于“玩闹”了。
朱简烜明白这种道理,没有实际需求牵引的技术升级,很难自行长期维持下去,甚至可能发生倒退。
正是因为知道这些道理,朱简烜才要以自己手中的强权,强行推动研发继续进行。
将自己了解的技术,在这个世界实现出来,尽可能完整的记录下来,保存到尽可能妥善的地方。
如果在自己离开之后,真的因为数十年的和平,发生了军事技术倒退。
然后又因为动荡和分裂,战争再次爆发,对军事和科技再次有了需求的时候,能够参考自己留下技术文档。
他们学习和复原当然需要时间,但至少比他们从头摸索要来的快捷很多。
科研靠考古也总比从无到有来得快。
与此同时,让技术和产品都尽可能复杂化,也是垄断技术的一种典型手段。
这项经验用在军事上,就是要让军事技术越来越复杂,让军事设施对后勤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进而通过掌控军事后勤,掌控军事技术和军事装备,以避免军队大规模失控。
相对而言,活塞式发动机,可以算是一种耐用品,只要保养维护修理得当,可以持续使用很多年。
虽然相比喷气式发动机而言,活塞式动机结构比较复杂,修理起来也比较费时间。
但是活塞式发动机的维护技术实际上更加简单,与汽车的差距不大。
而喷气式发动机却更接近于损耗品,使用寿命直接是以小时来计算的,越是用的凶猛寿命也消耗的越快。
因为喷气式发动机结构相对简单,修理起来也相对快捷,但问题是很多地方没法修,只能换。
喷气式战斗机的发动机维护,通常是直接把发动机抽出来,换一个备用的上去,把旧的返厂去收拾。
所以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常规的机械修理工认真学习摸索一下,就有可能掌握修理技术。
甚至用手工的机床和手工工具,都有可能完成部分简单配件的生产更换。
但是喷气式飞机就复杂了,需要真正的专业人员来维护。
所以站在这个角度上,自己也要继续攻关军事技术,继续升级大明的军事装备,让大明军队更加依赖工业基础。
朱简烜让工匠继续学习和摸索,用更多的时间做出更成熟完善的产品。
于是,大明的第一种正式量产的喷气式战斗机,就直接达到接近于天鹰和美洲狮的水平了。
也是达到了这个水平,才被朱简烜批准量产的。
然后经过了两年多的前期准备,目前这种“新战一型”飞机已经开始在空军中列装了。
同步完成的还有对应的舰载机型号。
大明没有美式的海陆空军种矛盾,所有的设备体系都在朝廷的掌控之下,所有的装备更新也都是朱简烜亲自主持的。
所以舰载机不是单独研发的,而是与地面机型同步完成的。
而且早期喷气式飞机结构都还比较简单,舰载型号与地面型号的通用性还比较高。
天鹰有舰载版本,美洲狮也是舰载机。
所以两个新飞机项目是同时开始,也是基本同时完成的。
排在新战一型之后的,仍然不是典型的战斗机,工程院根本就没有设计战斗机。
所以排在第二位的飞机,是更大型的“战斗机”,实际上是各种轰炸机,以及更大的战略轰炸机。
将发动机悬挂在机翼上,使用更大的机身,安装更多的发动机。
获得更大的航程,更大的载弹量。
工程院设计了一种双发小型轰炸机,一型四发中型轰炸机,一型六发战略轰炸机。
性能参数依次增加,根据不同需要部署。
排在这些轰炸机之后的完成的机型,是与轰炸机共享机体的运输机和客机。
然后就是早期形态的预警机了。
朱简烜在天工十五年的时候,就专门安排了无线电探测技术的攻关,目标是造出前世的“雷达”。
无线电探测项目的优先级很高,甚至可以排在喷气式飞机本身之上。
因为大明空军已经具有超然地位,继续提升攻击力的边际收益,不如提升感知能力效果更好。
无线电探测的效果更加“神奇”。
可以在黑夜中发现隐藏的目标,可以看到肉眼视野之外的目标,也能让航母战术真正成型。
无线电探测设备所需的材料和器件也更加的精密。
与无线电探测设备同步进行的另一个科研项目,是晶体管以及晶体管计算机。
这些都已经进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就是科技革命的范畴,是真正让普通人感到神奇的技术。
对于不了解的人而言,已经难以单纯通过外部的观察,来推测其内在的工作原理了。
所以科研难度也更高,就算是有朱简烜指引,速度也比飞机慢很多。
虽然无线电探测研究启动很早,预警机研究也与战斗机同时开始,但是却在客机都完成了之后才完成。
不过既然有朱简烜的指导,那研发设计自然会是跨越式,造出来就是比较成熟的形态。
机翼上挂着两个涡桨发动机,背上盯着一个大圆盘形状的天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