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8章 拔擢新进,甩手开摆  光宗耀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08章 拔擢新进,甩手开摆

谁能不明白?

这些科道言官缺额背后不知包含了多少人的请托,意味着多少人在朝堂里的话语权将孰重孰轻?

事关多少人此生仕途止步何处?

朱常洛看着他们,心中波澜不惊。

对他来说,研究一下大明官员升迁路径图谱又是什么难事?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官场升迁潜规则。

科道言官就是如今大明官场的升迁关键。

恰好如今这些京官里,科道言官在过去的万历朝是“革职重灾区”,缺员未补也最多。

一开始,六科的言官就很多。

除每科都有的正七品都给事中一人、从七品左右给事中各一人外,各科还有数目不等的从七品给事中。

万历九年,除了吏科、工科保留了原本四个普通给事中名额,户科和刑科都由八人减为四人,兵科由十人减少为五人,礼科由六人减少为两人。

都察院那边的御史们,则是随着明朝中后期督抚按渐渐增多,人数也不少。

朱常洛这算是一口气提拔了不少地方知县、府州佐官到了科道言官这个快车道当中。

地方知县、府州佐官的品级虽然都高于给事中,但他们全都眼巴巴地想来做这七品科道官。

国初时,【极重郎署,凡御史,九年称职者始升为主事。】

那个时候六部官员是极显要的职位。

而到了如今,六部郎官的地位境遇已经大不如前了,甚至新科进士选个正六品的六部主事还不如外放知县。

随着大明渐趋保守,朝堂文臣权威越来越大,科道言官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关键。在天顺年间、成化早期,给事中、监察御史多从新科进士中选任,那也是每一届阁臣公卿提拔新进、培植门生党羽最好的机会。

但成化年间,宪宗重视地方官员,决定以第三甲进士充任,一开始进士们并不买账。

于是宪宗将知县、推官作为科道官的重要来源,这样一来,很多新科进士又乐于外任推官、知县了。

【自考选法兴,台省二地,非评博中行及外知、推不得入,于是外吏骤重,而就中邑令,尤为人所乐就,盖宦橐之入,可以结交要路,取誉上官。】

因为在大明官场,有两个官职可谓大型升迁中转站。一个是科道言官这个整体,一个是各省按察副使。

做过了按察副使,那么接下来便可做一省布政使司左右参政,下一步就可能是按察使、布政使,正式进入封疆大吏、朝廷要员的序列。布政使的后面三步,通常是都察院副都御使、六部侍郎、尚书。

但在做按察副使之前,通向按察副使的道路就多了。

这么多路里面,正六品的六部主事可以外放到地方做按察佥事,外放前也许还要经过员外郎这一步。又或者一直熬到郎中再外放,那么不论是先去做知府,还是去做布政使司参议,后面大多要经历按察副使这个位置。

地方官里,知县和府县里的佐官慢慢熬,也许能熬到知府这个位置。但知府的升迁,也基本上大多都要经过同样是正四品的按察副使这一步,极少一步到位直接做布政使司参政。

按大明的规矩,三年一考,九年考满必定动一动却大可能平调。如果朝中无人、按部就班,得要多久才熬到按察副使?

这个时候科道言官的优势就出来了:科道言官只用做到都给事中,外放时就可以一步到位做地方布政使司左右参政,又或者转到都察院、太仆寺、太常寺等部门,以更快的速度做到都察院副都御使,而后便可瞄准那些侍郎、尚书职位。

也就是说,科道言官只用在轮转速度极快的有限几个人里竞争,在京城大佬云集的地方获得支持,就能有效越过按察副使这道门槛。

你就说香不香吧。

这就是科道言官虽然品级低、风险大,但人人都想来做的原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