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谣言纷纷
在顺天府范围内,百姓之间传言的对蓟州镇边墙外鞑子数目是汗庭大军过了五万,由虏酋汗主亲自率领,扬名多年的小歹青为大将。
到了山东临清,传言变成了从宣大到辽东的鞑子诸部联军倾巢而出,总计是近二十万众。除了辽东官军在与李成梁齐名的宁虏伯麻贵率领下颇有胜绩,蓟州镇则在虏酋汗主率领的主力大军面前不敢妄动分毫。现在,彰勇侯奉旨深入漠北抄灭鞑子老巢,想凭此让鞑子主力回援以解蓟州镇之危。
而在淮扬、江南,这边就议论得更凶了。
“这般行事就是瞎胡闹!”
无锡的东林书院内,学子们当然会议论。
顾宪成去京城面圣过,他还记得皇帝说的那句话:讲学就好好讲学,讲学问,讲道理,讲做人。怎么做官,朝廷有进贤院,有通政学苑。
现在,东林书院内还是在议论朝政。
所谓这般行事,当然是指从宣大到辽东,先抓了朵颜各家回大明斩首,强行把女真三部夺回来设了军民府,又从宣大、辽东两翼兵分两路大剿鞑虏。唯独蓟州镇只是固守,明眼人现在也看得出来这是胃口太大了。
但是谁如此行事?还不是皇帝,和朝堂诸公。
这又是怎么做官的问题,学子们本不该议论。
“天下悠悠之口。”高攀龙冷冷地说了这么几个字,并没点破太多。
顾宪成眉头微皱,目光遥望了一下西边。
“《学用》朝报上,边情可不像那些谣传。”顾宪成想了想,“还是驱散了吧,都回学堂里去。太常宰已让太常寺在朝报上刊了明年乡试纲目,书院前年乡试颇有建树,去年会试却是一败涂地。”
高攀龙仍旧只是表情冷淡,看了顾宪成一眼:“新纲目便像如今这战局一般,急功近利。名曰学以致用,实则好高骛远!朝报是御书房刊印出来的,边镇军情怎么会如实刊载?泾阳公,金銮殿回来,你噤若寒蝉多年,江南不知多少人讥你我已失了昔年风骨!”
“……”
顾宪成也不反驳,转身往后走。
议论的人多了,当然会法不责众,但不见得不会办一些人以儆效尤。
边情如何重要吗?皇帝表现出这么大的胃口,不遇到大败是不会放弃的。
不管如何,战局进行到如今这种局面,它的胜败已经会决定大明后面的命运了:关于学问的,关于新政的,关于衙署和许多人官位的……
而在江南议论纷纷的这时,平夷伯故去,焉知皇帝不会对江南更加紧张?
陈璘去世,在这个泰昌八年的盛夏。
他不仅是长江水师提督,他还是前军左都督。
南京城里,平夷伯府如今正在治丧。
老迈的成敬出现在平夷伯府,代表皇帝吊唁,在灵堂后面却与魏国公徐弘基一同面色冷峻。
“魏国公也是三十好几的人了,眼下江南正要你勇决行事!”
成敬盯着他:“我奏请陛下允你先暂署前军左都督,一并暂署操江提督。魏国公该知道,我这是犯了大忌!我敢如此,便是信陛下,你也必须信陛下!”
徐弘基额头上有汗。天气当然很热,但他后背凉飕飕的。
“……成公公,前军大权尽在我手,北疆战事吃紧,南京城里还有这么多王爷……”
“你怕什么?这事,我与李副枢商议过!陛下遣李副枢兼任前军右都督,便是考虑到了平夷伯年事已高。”成敬断然说道,“南京军权不只在你一人,还有我,有李副枢。眼下,你只需外松内紧,至少先和前军诸将通好气。若是举棋不定,有任何异动,那便视若谋逆!”
李汶同样年纪很大了,他自然已经提前做了些安排。
但战事进展传到了这江南之后,已经谣传纷纷。
有说刘綎深入塞外之后正在苦战的,有说鞑子凭马速让辽东大军在边墙外疲于奔命的,还有说锦州、山海关空虚,朵颜哀兵正在猛攻的,更有说女真各部虽迫于形势一时屈服了、现在却伺机而动准备叛攻辽东的。
总之就是,北疆岌岌可危。
李汶知道一定有很多人翘首以盼,非常希望官军吃一次大败仗甚至输得更惨。
草原上都是狼,一旦大明露出败象,他们怎么可能不群起而攻?
现在边墙之外敌军数以万计是真实的,贼不走空,若破了边墙岂会不大掠一番?
当然,没有人敢说什么靖康之变,但有没有人盼着有靖康之变?
南京城里刚好还有这么多王爷,大可再拥新君!
暗流就是如此。
“都督,靖夷侯密信!”
“快拿来!”
李汶站了起来,赶紧拆开了信件看起来,然后点了点头心里松快了些:“好!你去,请成公公、魏国公速回守备厅,我这边先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