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的,这怎么办?”他媳妇抱着刚才被惊醒的儿子,愁眉苦脸地问着。
李鸿基他爹蹲在一旁,勉强看着已经断裂的轮轴和已经吃不住力断了一根撑柱的车子也一时无措。
家当都在这上面,车子一时半会也修不好。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他更舍不得这个车子。
“没办法了,找找看附近有没有什么庙对付一夜吧。你抱着娃,我扛着。”
“轮子能拆下来吗?俺提着。还有包裹给俺俩……”
她抱着孩子,并不犹豫地就准备和自家汉子分担。
李鸿基他爹只是蹲在那里小心鼓捣。即便要找木匠铁匠修补一下,那也得小心。自不能让这独轮车子再有损坏,他得扛走,所以媳妇是必定得帮他拿一些包裹的。
这么一耽搁,天就更黑了。
没一阵,就听得马蹄声隐隐传来,他有些紧张地望向西面。
那边人马众多,隐隐看到马灯摇曳。
“快,先让到一边!”
李鸿基他爹顾不得太多了,先把家当都搬到一边,又吃力提起独轮车来。
京城边上,盗匪什么的倒不必过于担心。但若是来往的贵人马车,他当然不敢挡住别人的路。
果然,不一会就看到是三辆马车过来,还有跟随的四匹马。
遥遥看见路前头似乎有个壮汉举着巨石一般的物事,他们也大吃一惊,长“吁”声中止住了马惊疑不定。
随后一骑先至,看清了情况和放下独轮车弯腰连连作揖的汉子才骂了两句回去禀报。
车队重新启动,速度当然不快,毕竟是夜里赶路。
“等等。既是有人在这里摔了,恐怕路面不平。前去细看,小心些过。”
“父亲,我要解手!”
“……也罢,那就歇歇吧,张戟,你前去看看,不知惊了人家没有。”
说话的中年人看上去是个稳重的,干脆下了车,让车队小心过了这一段先在前头等着。
同时也等一下自己的儿子从后面车上跳下来,到路边解决三急。
瞧儿子那边不是一时半会的事,他也很无奈,于是就走到了自己那义子那边。
“惊扰了老丈。”他文质彬彬地,先说了一句,然后看着这一家三口和旁边倒在地上的独轮车,“天已黑,老丈怎么带着妻儿还在赶路?”
“老爷莫怪。”李鸿基他爹又连连作揖,“今天皇帝出行,这才耽误了一下……”
“……原来如此。”这中年人看了看他的独轮车摇了摇头,又看了看躲在那老丈身后抱着孩子的妇人,“哪里会见怪。若不是你们吃了亏,说不得我们一行人也要人仰马翻,倒要谢过老丈才是。听口音,老丈是西北人吧?”
“回老爷的话,俺们一家子是从西安来的。”
“西安府?一路到了这里?”那中年人吃了一惊,随后目光一动,继续问道,“这么说,你们也是想去闯关东的?”
“老爷真是什么都知道。”李鸿基他爹敬畏地看着面前的贵人。
那人笑了笑:“如今想去关外另谋出路的实在不少,不算出奇。你拖家带口的,如今家什也坏了……这样吧,张戟,你帮老丈把东西搬到后车上吧,我带你们一程如何?”
“不敢,不敢,老爷不用管俺们。”
“相逢是缘。说来若非今天御驾启程南巡,我们也不会耽搁到了夜里还在赶路。”那人笑了笑,“我姓张,浙江山阴人。老丈要去辽东,我也要去辽东,正好同路。”
“老爷……也要去辽东?”
“不是辽东,是朝鲜!”一个脆生生的声音响起,一个十多岁的公子哥过来了,疑惑地看着他爹,“父亲,这是?”
“没什么。”那姓张的中年人笑着看李鸿基他爹,“老丈见到了,这是犬子,贱内也在。我们都是举家去辽东啊,莫非老丈担心什么?若是不想承情,一路上帮忙做些杂事,照料一下马匹,也可以当做报酬。”
李鸿基他爹愣愣地不敢接着茬,毕竟面前这气度不凡的贵人实在太热情了一些,他不明白为什么。
“走吧,令郎年幼,难道就在这荒郊野外过夜?”
他说着不容置疑一般先往那前头的车去了,被他牵着的儿子回头看了看,疑惑地问:“父亲,为何要带上他们?”
“既在此相逢,便是有缘。遇到了,帮一帮,那又算得什么?”他却又加上了一句,“多看一段时间再说。”
“……父亲,我不想去朝鲜。”
“爹已经应了你二舅。”
“在山阴好好的……”
“怎么?爹瞧你在京城也十分开心啊。”
“可朝鲜……”
“好了,听父亲的。”那中年人说道,“上了车先把牛黄丸吃了,你太外祖父好不容易给你求来的。”
“……父亲,我得吃到十六岁才吃得完!”
“今天已经误了时辰了,听话。”
少年像是有顽疾在身,但现在看着也健康得很。
另一边,李鸿基他爹已经无从抗拒一般被贵人老爷帮了,随着他们的车驾继续往东赶路。
过了许久到了通州,发现居然是住在驿站。
能在这里住,要么本身是官,要么也得有门路有钱,可见还不是寻常普通老爷。
“张好汉,你们老爷究竟是……还有朝鲜?”他一路跟了过来,现在倒是安心了一些,不像是坏人家。
只见那壮汉张戟挺了挺胸膛道:“我们老爷当年可是鲁王府长史,如今是蒙陛下恩准,去朝鲜为潞王他老人家效力的。我们家舅老爷,如今官居朝鲜议政,就像……就像咱们陛下新拜的诸相之一。”
李鸿基他爹腿一软,哆哆嗦嗦地不敢多问。
年幼的李鸿基懵懵懂懂,十三岁的少年名叫张岱,他父亲名叫张耀芳,他的母亲姓陶,他的二舅名叫陶崇道。
等候多日之后,张耀芳终于拿到批复,等今日送陛下出巡的理藩院官员回来之后才开始启程去朝鲜。
现在驿馆的房间里,张耀芳对着夫人和儿子笑道:“看这一家人是忠厚老实怕事的,能从陕西一路推着车子到这里,可见是有决心也有力气的。最好的就是有个只三岁的儿子,族中没多少人愿随我们去朝鲜,要是一路上看他们更没问题了,又能收了他们的心,到了朝鲜自有用处。”
愿去辽东的多,愿随他去朝鲜的,那就少了。
族中雇工不愿离开浙江,这不知根不知底的反倒会无依无靠,岂不是一种选择?
当然了,既然准备去朝鲜,还带着儿子这个陶崇道十分期待的侄子,这李老汉的儿子长大了,不也能成为儿子心腹吗?
雪中送炭,又以家养子待他,张耀芳对这李老汉一家很有信心。
同样在通州歇下的朱常洛自然不知道,还只有三岁的李自成也因为他的出巡再次偏转命运。
等他再听到这个名字时,已经不知道是多少年后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