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69.第169章 假的推背图,大唐邸报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李承乾有些纳闷。

所以后世的推背图,完全是假冒两人的名义。实际上李淳风根本就没有跟袁天罡合作创出推背图的事情。

野史果然不保真。

看到太子失望的神情,李淳风也感觉到有些失望。

他原本以为是太子想让自己加入到天工开物的编纂中去,没想到只是问这个不知从哪里传来的谣言。

哪来的谣言?

一千年以后的谣言。

“孤听说你改良了齐民要术,对农学多有涉及,且擅长术算,百工之技。”

李承乾开口问道。

李淳风精神一震,道:“殿下谬赞,臣不过是尽己所能,为陛下和殿下分忧。”

李淳风是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历算家,对于器械也有很深研究。

比如浑天仪。唐初所使用的浑仪多有疏漏,他制成浑天黄道仪。该浑仪在唐以前浑仪的基础上加上六合,形成三环,最外为六合仪,内为四游仪,中为三辰仪,解决了黄道环与天空黄道相对应的难题,还能够直接测读得天体的入宿度。

还创设了白道环,并在黄道环上打孔以便移动白道环,可测定黄道坐标、赤道坐标和地平坐标,使历代传统制造并使用的浑仪成为比较完备的天文观测仪器。

这就是妥妥的全方面人才,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

“孤让东宫编纂天工开物,李博士听说过吧。”

李淳风现在的官职是太史局博士,按照唐朝的称呼惯例,便就是李博士。

“臣有听说,殿下编纂天工开物,实为百姓之福。”

李淳风就是趁着这个来的。

李承乾点点头:“天工开物的大致内容跟篇章,已经是完成得差不多了,孤看过后,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天工开物里的一些内容,完全可以得到普及,但历来各朝并未重视。”

“是以孤准备开设百工学院,用作于研究各类器具的改革创新。”

“就像是李博士改良浑天仪,孤设计的曲辕犁那般。”

李淳风赞同道:“这必然是造福大唐的好事。”

李承乾道:“是好事,所以孤把李博士叫来。”

“百工学院的事情,就交给李博士来负责了。”

“不过百工学院未有官职,孤暂且任你为崇文馆学士,待百工学院逐步完成后,再设官职。”

“李博士可愿意?”

李淳风闻言大喜,当即作揖道:“谢殿下隆恩。”

他原本是太史局博士,从九品下的官员。

而崇文馆学士,是属于正五品上。

这就是相当于太子一句话,直接把一个基层的办事员,调到了副厅级别。

当然,正式的上任还需要走流程,要通过吏部的考核流程,不过李承乾可以让李淳风先上任,流程那边慢慢走。

反正吏部的侯君集是自己人,陛下那边也不会卡审批。

“李学士,孤正好有一事,你随孤去看看,也帮孤出谋划策。”

李承乾起身笑着说道。

“是,殿下。”

殿外,内侍文忠安排了几匹骏马。

李承乾在东宫行走,一般都是骑马代步。

太子四轮车虽然不错,但太慢了。

东宫很大,慢悠悠的推着,耽误的时间太久。

李淳风自然会骑马的,或者说骑马在大唐几乎大多数人都会。

一番奔驰,几人很快来到了太子家令寺这里。

得到消息的太子家令连忙出来迎接。

“见过太子殿下。”

杨启帆出生于关中的一个中小士族,走的是门荫入仕的途径,不过才学能力还是有的。

太子家令负责统筹管理整个太子家令寺的事务,包括东宫的刑狱,膳食、仓储、库藏等诸多事务。

李承乾安排下来的事情,杨启帆都能办理得井井有条。

“杨家令,带路去孤的造纸印刷厂看看。”

“是,殿下。”

李承乾也没下马,骑马缓行,其他则下马步行。

在杨家令的带领下,很快来到一处连绵大院。

李承乾翻身下马,道:“这是孤的崇文馆学士李学士,你前边带路,给他介绍一二。”

“是,殿下。”

杨家令带路在前,进入大院,开始介绍起来。

“造纸印刷厂是按照殿下交代的章程进行。”

“这里是浸泡堂,采伐的嫩竹进行截断,而后放入池中浸泡,大概需要上月的时间。”

“这里是蒸煮堂,浸泡好的竹子放入蒸煮锅中,更为纯净。”

“这里是舂捣堂,将蒸煮后的竹子舂捣成细腻的纸浆。”

“这里是制纸,有三道工艺,入槽,抄纸,压榨。”

“最后这里就是成纸了,压榨后的纸张贴在土砖砌成的夹巷上烘干,再进行整理,裁剪,如此竹纸可成。”

屋内,是满满当当的大块堆积的竹纸。

李淳风虽然已经知道太子把纸张的价格打下来,但首次见到这么完整的工艺流程,还是很钦佩。

而且太子的章程似乎与他曾经见到的不同。

各司其职,互不干扰,每个人只需要完成自己负责的步骤即可,看起来很是顺畅。

再往前,连着几个大屋子,全是木匠在进行雕版的雕刻。

约莫有两百人左右,每人都有单独的雕刻台。

“原本不过几十人,后来殿下让我招了百来号人,才有这等规模。”

“就整个长安城来说,东宫的雕版,绝对是最快最好的。”

太子家令杨启帆很是自豪的说道。

继续走就是印刷区,同样被分成两百个区域,人数也是两百人左右,正在进行刷印跟套色,装订。

“这里每天至少能出三百五十卷各类书籍,对外售价仅是百文每卷,各类经史典籍,东西两市供不应求。”

“得此恩惠,长安学子无不称赞太子殿下。”

唐初的经史典籍主要是手抄本为主,一卷就是一千文。

李承乾造竹纸,印刷联合工厂,成本几乎为零,主要是人工,整个联合厂大约千人规模,都是给工钱的。

三百五十卷,每天就入账3.5万钱,月入百万余钱,支付几十万工钱后,还能剩余几十万。

赚钱对于李承乾来说,简直不要太简单。

对于百姓来说,也愿意来东宫。

这年头,普通农民年收入也就两三千钱,在东宫年收入一般能达到五千钱。

贞观年间米价低廉,所以钱也更加值钱。

李淳风看完整个流程后,虽有些震撼,但也有些疑惑,不知道太子带来看这里是为了什么。

李承乾此时说道:“孤准备打造长安邸报,在一百零八坊,每个坊都设立报社。”

“邸报大致分为六个方面,朝廷政事,边关状况,农事生产,商业贸易,诗歌学术,奇闻轶事。”

“此报长一尺八寸,宽一尺三寸,可三方折叠,售价十文。”

“通体以简体字,大白话雕刻,通俗易懂,每月一刊。”

“百姓购之,能了解我大唐实况,亦是能用来读书认字。”

发行报纸,是李承乾早就有的想法,这就是掌控民心的大杀器。

有助于政令的贯彻执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越过欺上瞒下的官员,让民众知晓大唐的律法规定,保障大唐政治秩序的稳定。

传播大唐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统一思想,增强民众对大唐的认同和拥护,从而维护统治的稳定。

刊载一些官员的行为表现、奖惩情况等信息,也能对官员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

当然,李承乾最看中的,还是在舆论引导方面。

这一点,在前世的记忆里,尤为清晰。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