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70.第170章 这跟抢钱有什么区别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直到明清时期,对于煤炭的加工技术得到改良,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大增。

再加上大面积的砍伐树木,到处四处都是光秃秃一片,煤矿才开始被大规模进行开采。而在这个时候,挖煤根本不需要打矿洞,因为露天煤矿很多。

挖煤跟挖山的感觉差不多,直接拿着铁锹就能挖。

煤山附近,大量临时搭建的屋舍林立,一条木轨从煤山眼神到外边的平地。

轨道运输其实算不得什么新鲜事务,早在秦朝时期,就有了类似于后世火车轨道的木轨。

跟晚清时期的马拉火车不同,秦朝的木质轨道,是秦朝的“军用铁路”,目的是为了运送后勤物资。

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出兵规模庞大,对后勤补给的要求很高,这种“马拉列车”的方式能够满足大规模物资运输的需求,并且节省人力成本。

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且经过防腐处理,哪怕是到了历经两千年到了后世,都能完整的保留下来。

李承乾造的这条轨道就比较简单化,临时搭建也只是用的普通木头。

后世的手推斗车是很常见的东西,也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含量。

斗车装满煤矿后,然后人推着在轨道上运输,也能很大程度的节省力气。

还有人力绞车式吊车。

利用滑轮组和绞车的原理,搭建一个木制的框架结构,框架顶端安装有滑轮。

带有摇柄的木质卷筒,卷筒上缠绕着绳索。

绳索通过滑轮组连接,将煤炭吊起,直接送到马车上。

“都说了多少次了,口罩!口罩!”

“尔等若再不戴好口罩,那就莫怪罚款下来,届时跟我求饶。”

“按照矿场的规矩,我对你们警告一次,下次可就没这么好说话了。”

监工大声呵斥着石炭工人。

佩戴口罩是矿场的硬性要求,不过百姓们并不懂得这些。

毕竟戴口罩是很不舒服的事情,总有人偷偷取下。

百姓很老实,但也很狡猾。

李承乾早就定下章程,不戴口罩者,第一次警告,而后每次发现罚款十文。

十文不多,可对于矿工来说,那就是一百五十斤煤矿。

经过监工的督促后,没戴口罩的矿工立即带上。

“什么破规矩,挖个矿还要带着这玩意。”

“小声点,别被监工听着了。”

“我怕他?”

“听说这是太子立下的规矩,石炭灰多,很容易就钻到肚子里,这是为咱们好,你诋毁这规矩,岂不是诋毁太子殿下。”

“是啊,太子殿下让咱们带口罩,是为了咱们身体好,听说饭食里的猪血,就是能带走肚子里的这些灰尘。”

“别说,还真有效,这几天如厕都是黑的。”

监工们看到矿工议论纷纷,也不阻止。

矿场讲究的是多劳多得,你挖得少,就赚得少,挖多挖少是自己的事。

要喜欢待着这灰尘满天的地,那也随你。

矿场的最低标准,得挖三百斤石炭,才有免费的饭菜吃。

矿工工钱的结算,也不是在矿场,矿场这边有人负责称重开条子。

条子送到临汾城的钱庄,拿着户籍本人过去,就能把钱给提出来。

山脚下河流边的石炭加工厂。

赵节跟李元昌很在这里看着。

“太子设计的这个水循环加工,还真是好东西。”

李元昌啧啧称奇的说道。

上方是用用石头和泥土砌成的大型储水池,然后是一条长而宽,用木板制成的水槽。

水槽前面有几道渔网制作成的粗筛网,去除较大的石块和矸石。

下面是几道渔网组合的细筛网,去除更小的杂质。

末端是转动的洗煤池,煤矿在经过水槽的初步过滤后,然后进入到洗煤池冲洗。

经过水洗后的煤炭会被收集起来,放到另一侧木板搭建的晾晒架上。

水洗后的煤炭均匀地铺在晾晒架上,让阳光和自然风将煤炭中的水分蒸发掉。

等干透后,便会用石磨碾压成煤粉。

煤粉中加入由黏土,米汤,草木灰调配的混合液,进行搅拌。

最后灌入到木质磨具中,压实,脱模,蜂窝煤就被制作出来了。

看着慢慢仓库的蜂窝煤。

赵节也不由说道:“这一整套的设计,对于石炭,哦,不,现在应该叫煤炭。”

“简直是太过于方便了。”

之所以能这么顺利的制作出来。

是因为在中间的桌子上,放着所有需要制作的整套微雕模型。

李承乾作为太子,自然不可能跑到晋州来进行监督,指导。

所以就让少府监的工匠大师,按照他的要求,雕刻了一整套的木雕模型。

赵节跟李元昌,只需要带着这套雕刻模型过来,然后让工匠们按照模型参照打造。

工人的所有规章制度,流程安排,也只需要按照太子制定的章程走就可以了。

按照挖掘,加工,生产三个环节后,剩下的就只需要打包运输。

挖矿的工人有三千多名,每天能挖两百多万斤原煤。

经过水洗加工后,剩下就只有三十万斤左右了。

不过经过成型加工,制作蜂窝煤时加入粘结剂的因素,可以再增加两成重量。

“汉王,赵刺史,成本已经核算出来了。”

之所以李元昌跟赵节还停留在晋州,是为了最后的成本核算。

“说说,一斤煤成本几何。”李元昌问道。

罗会拿着账目说道:“给矿工是十五钱一斤原煤,经过清洗加工后,十斤原煤约成两斤半煤,因而可得十斤煤约三钱本。”

“不过这其中没有考虑到运输成本,还有工人们每日所需饭菜。”

“目前矿场总共五千三百二十七人,每日各类费大约须八千钱,产煤三十万斤。”

“若按一斤五文钱卖价估算,则每日可得一百五十万钱。”

“矿场有车三十架,马六十匹,每日须三千钱左右,付工钱十八万余,伙食费八千,加上可能会产生的其他些许费,则每日约二十万钱。”

听到这里,赵节跟李元昌面面相觑。

这个账目他们还是能算明白的。

李元昌倒吸一口凉气,不由道:“也就是说,矿场每日费二十万钱,但产出的煤,却能卖出一百五十万钱,可余一百三十万钱?”

罗会重重的点点头:“没错,就是这样。”

其实当这个账目算出来的时候,罗会自己都被震撼到了。

感觉有些不真实,所以再次核对了四五次,也让其他账房跟着一同核对。

最后得出来的还是这个数目。

日赚一百三十万,可不是毛利,而是去除掉所有成本的纯利。

投资这个矿场,再没计算工钱的情况下,总共费不到三千万钱。

也就是说,只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就能回本了。

当然,目前计算的只是产出价值,还需要经过销售环节,把蜂窝煤卖出才行。

不过这对于太子来说,完全不叫事。

直接让官府进行收购,甚至可以先行暂停,长安东西两市对柴火的销售,强行卖蜂窝煤。

这是销售吗,不,不是,这是政策。

“我们要马上把这个好消息上报殿下。”

赵节的声音有些激动。

这还只是五文钱的定价,若是六文钱呢,每天那就多赚三十万钱啊。

当然,定价的决定权,自然是在太子手里。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